您所在的位置:茶文化>茶轩文>文化

弥渡茶马古道遗址 白族茶马古道

时间:2023-05-30 11:44:19 浏览量: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白族茶马古道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弥渡茶马古道遗址和白族茶马古道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弥渡茶马古道遗址 白族茶马古道

弥渡茶马古道遗址 白族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弥渡白崖市忆旧

作者:王亚林

白崖(今弥渡红岩)从唐宋到元代,为滇西枢纽、苍洱门户。进入明代,随着中央政府对边疆统治经营管理的深入,交通驿站向边陲不断延伸,在此地设白崖堡,成为迤西定西岭驿和云南驿之间的官道节点,也成为南向进入景东的茶马古道——开南驿道的起点。

如此重要的咽喉要冲,自然受到重视。明洪武年间于此筑城设堡,白崖堡是军堡,属洱海卫管辖,置堡夫84名屯田戍守。明代云南,配合卫所制度,在道路要冲设堡与关哨,后来逐渐成为居民点。堡的级别相当于百户所,正德《云南志》载:“云南有驿无递,故以堡代之,有驿必有堡,堡主递送,领以百户,世职其事。”可见,堡还兼有邮驿的作用,人员是世袭的。白崖堡作为向迤西纵深的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一环,其作用至关重要,包括屯兵、屯粮、治安、驿传、哨卡、边境检查等。白崖堡在明代云南的许多重大军事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据点和后方支撑的作用。

鉴于白崖是重要的交通隘口,人流量大,明嘉靖二年(1523年),云南布政使司在白崖增设大理府督捕通判,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筑白崖土城守御。清雍正九年(1731年)撤销弥渡巡检司,设白崖巡检司,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撤白崖巡检司。这些机构的设置,使白崖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枢纽,其消费能力又极大促进了白崖地方市场的繁荣发展。加之民户聚居和商旅往来贸易,白崖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集市。

白崖市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夹路成街”是白崖市最鲜明的特点。有研究表明,白崖市至少在南诏时期已经形成,而到元朝则发展成为定期集市,白崖人“耕读相兼,回汉杂处”。元初郭松年笔下的白崖一带,已呈现“居民辏集,禾麻蔽野”之盛况,白崖市场“四方之货一入白崖,虑无不售”。

进入明清,随着内地人口的大量入迁,推动着农业、手工业快速发展,白崖市则发展得更加充分、繁荣,具有了以十二属相命名、以日用常物为主、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形成了切合农业生产的节拍,遵循季节时令的传统。以十二属相纪日赶集,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大特色,白崖市也是如此。据道光《赵州志》记载,白崖市,寅、午、戌三日赶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空三赶四”,四日一集的赶集习俗延续至今。

在明代李元阳笔下,有“白崖熟,一郡足”之说,近代又有“去到红岩,不想回来”之说,说的是白崖川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经济活跃,容易谋生。故而,长不足一里的白崖街,东西横列,古驿道贯穿,青瓦白墙,堆店客栈马店,及至茶室餐馆,接二连三。每逢集日,商贾云集,马帮接踵,交易繁荣,俨然一繁华小世界。

俗语有云,“红岩街子直马一条枪,两头买白米,中间买粗糠”。这是民间俚语对白崖市最为直观的形象描述。也许,随着白崖巡检司的裁撤,弥渡通判府的建立,白崖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往南转移至弥渡城,白崖市已然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但依然繁荣依旧。到清代末年,李根源受命于云贵总督李经羲勘察边界,亲赴白崖实地勘访,在《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中勾勒出了白崖市的大致概貌:“红崖街,位于弥渡之西北,六百余户,殷实,客栈七八家,合寺庙能容一镇人宿营,给养饮水俱便。”这虽然是从军事的角度描述,但也呈现出白崖市当时的大致面貌。

在时光流转中,尽管白崖改名红崖,又改名红岩,但人们约定俗成,默默坚守着先人定下的规矩,一街赶了六百多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数百年来,祖祖辈辈都习惯性地称集市为“街”(音gai)。年幼时,我和父母一起赶白崖街,随着赶集的人流,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街子上车水马龙,人们摩肩接踵,市声鼎沸,十分热闹,生产生活物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走在如今经过棚户区项目改造之后的红岩街子,记忆总是让人恍惚,白崖街子已然成了一种乡愁,温暖着人们的记忆。

(作者单位:弥渡县委宣传部)

普洱茶区——漫湾古茶山

“ 漫湾镇 ”,因漫湾电站而得名。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地处景东彝族自治县西北部,行政区域面积306.23平方千米。漫湾镇下辖安乐村、安召村、温竹村、五里村、漫湾村、保甸村、文冒村和昔掌村等8个自然村。漫湾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气候垂直变化极为明显,呈现出冷、凉、温、热的特点。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兼有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8℃。漫湾镇有耕地面积27879亩,其中水田5877亩,旱地22002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荞、薯类,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桔、核桃、紫胶、烤烟、板栗、茶叶等。

01漫湾古茶园

02安召古茶园

安召古茶园与大理州仅有一江之隔,是漫湾古茶山中面积最大的,在漫湾古茶山中面积是最大的,在街子、滴水箐、独家村、旧村、大村、酸荞地、倮么、白地厂等小组皆有分布,古茶面积有800多亩,茶树树龄多在300年至800年。

03窝落地古茶园

窝落地古茶园窝落地古茶园属于温竹村,是漫湾镇村民居住的海拔最高的地方,位于无量山之中,因四周被群山包围,仿佛是一块落陷下去地方,故得名窝落地。古茶园面积600多亩,古茶树龄多为300至1000年。茶叶品种虽然混杂,但茶质上乘,在漫湾古茶山中名气较大。

04中山箐古茶园

中山箐古茶园位于漫湾村上部,属无量山边缘地带,海拔1800米左右,包括中山、棉花林、垭口、岔河四个小组,同时,这里还是抗战的纪念地。离纪念地不远处有一颗古茶树,被业界茶文化学者包忠华先生命名为“蛟龙出海”,即“漫湾岔河茶” (JD2023-124),高11.7米,根部最大径围2.74米,是目前漫湾古茶山中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龄在在1200年左右,每年可加工普洱茶5公斤左右,受各大爱好者青睐而单株收藏。

普洱茶区——茶山箐

01历史人文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据当地的一座墓碑和相关资料记载,至今还生活在田坝乡瓦桥村海塘的汉族人,如艾姓、方姓、叶姓、刀姓等姓氏,是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为躲避战乱,从江西举家搬迁海塘定居,在这片蛮荒之地种植了一定规模的茶园。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当地盐茶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了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

02老海塘古茶园

海塘古树茶区地属无量山山脉,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位于瓦桥村海塘小组,包括瓦桥村及周边李家、盆河、田坝、成功等地的茶园,都属于老海塘茶区,栽培型老茶树共有1150亩。其中树龄在50至100年间的有700亩,百年以上的有450亩,古树春茶年产量约1.3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是离海塘古树茶区不远的田坝村坡头山,一株被命名为"白芽口茶"的栽培型小乔木型大茶树,高约5米,树龄近1000年,该茶树芽毛特多,芽体较小,酚氨比值10.2,是制作普洱茶和优质绿茶的原料。

03老海塘普洱茶的特点

海塘古树茶区的茶树品种比较混杂,百年左右的古茶树多为勐库茶种。而茶树较大的多为"特种"茶,称"大山茶"或"大树茶",其特点是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芽肥壮;原产于无量山、哀牢山(可能是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自然杂交的地方群体品种),栽培史上千余年。海塘茶也正因茶树品种的混杂,而酿成独特的风格和品质,也与精细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有关,所制茶品,茶叶汤色金黄,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爽滑耐泡。

04茶山箐古茶园

05茶山箐普洱茶的特点

茶山箐普洱茶的外观条索黑亮、紧结显毫、色泽墨绿;香气清雅、近花蜜香、香气高扬、挂杯持久;汤色金黄、清澈透亮、富有光泽;滋味顺滑、汤质饱满、野韵明显、口齿留香,生津回甘明显,口感醇厚,苦涩味弱,回甘持久;叶底完整、条索匀整、弹性很好,实属是一款非常值得推荐的好茶。

普洱茶区——秧塔

秧塔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乐镇大村村民委员会,属于山区。位于民乐镇东边。国土面积3.78平方公里,海拔1750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235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等农作物。全村有耕地362.95亩,其中人均耕地2.61亩;有林地5247亩,主要种植茶叶、柿子、芒果等经济林果。

01人文历史

秧塔大白茶的始祖,是目前已知的植株最大最古老的景谷大白茶,属于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古茶树,是已知氨基酸含量最高的云南大叶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秧塔白茶已大面积推广种植,景谷县种植约11万亩,仅民乐镇种植面积就达到5.6万亩。秧塔白茶品质优良,随着近20年的推广种植,已成为民乐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利用秧塔白茶祖山的优良品质,打造秧塔白茶品牌,完善白茶制作标准,以秧塔白茶为拳头产品,依托白茶祖山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彝家火塘烤茶、秧塔月光白等茶俗茶艺,引领民乐镇和景谷县的白茶产业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02秧塔茶园

景谷县民乐乡大村秧塔的普洱茶,主要产地有大村、白象、桃子、民乐。现有古茶山114公顷,大多呈块状分布,代表品种为大村秧塔大白茶,白象村大叶子茶。秧塔白茶作为世界最古老的白茶树种尤为珍贵,该茶区的茶树品种优良,芽叶满披白色茸毛,条索肥硕紧实;干茶气味清香,茶汤清澈,滋味醇和回甘,非常耐泡饮,同时也是以产地命名的。秧塔地处在高山密林的云雾山中,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当地茶叶种植历史已有150多年,老树种目前尚在。

秧塔大白茶,从江迤(今澜沧双江一带)茶山坝引种于景谷民乐乡大村秧塔,时间大概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秧塔大白茶也是少数有明确史籍记载的普洱贡茶之一,在清代名重之时,美誉称“白龙须”。

03秧塔普洱茶的特点

秧塔普洱茶从外观上是芽叶满披白色茸毛,条索肥硕紧实;干茶气味清香、夹有淡淡的梅子香;茶汤清澈、汤色青黄透亮、油润有光泽;滋味苦涩微显、苦重于涩、收敛性好、醇和回甘,非常耐冲泡、尾水甜度较高;叶底芽叶分明、叶脉明显、持嫩性强、弹性很好。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弥渡茶马古道遗址和白族茶马古道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本文标题:弥渡茶马古道遗址 白族茶马古道

本文链接:http://www.chaxuanwen.com/article/16763.html

上一篇:宋朝与茶的历史 宋代与茶

下一篇:更多文化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文化相关文章
更多文化文章
喜欢文化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