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兰若试茶歌朗诵 西山兰若试茶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西山兰若试茶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西山兰若试茶歌朗诵和西山兰若试茶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西山兰若试茶歌朗诵 西山兰若试茶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西山兰若试茶歌》(唐·刘禹锡)
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确是茶史上,特别是制茶技术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献,值得重视。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辨煮﹐桐君有录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沾露花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佳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锅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诸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石人。
本诗是作者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的一首赞茶诗。作者嗜茶,他在常德十年,盛赞西山寺背北竹荫处生长的好茶,把茶的采、制、煮、饮及其功效都描述得生动形象。
常德在唐代就出产茶。诗中“斯须炒成满室香”句,说明唐代少数地区出现了炒青绿茶工艺,这是公认的我国炒青绿茶最早史料,是很珍贵的,很有价值的。迄今为止,制造绿茶仍是沿用炒青工艺,只是有所发展和创新。考我国绿茶,所以载誉全球,经久不衰,独特的炒青工艺是一大特色。
诗中对茶树栽培环境除肯定“阳崖阴岭各殊气”外,提出“未若竹下莓苔地”之说;对茶的香型指出“木兰沾露香微似”;对茶效指出要使“宿酲散”靠的是茶的香气悠扬喷鼻;要使“烦襟开”,靠的是茶味“清峭彻骨”。看来作者对茶是很有感悟的。全诗“灵味”很浓,写出了佛家饮茶文化的真谛。
《中国名茶·蒙顶甘露》专业书籍出版发行
由雅安市名山区茶业协会秘书长钟国林、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罗凡等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专家刘仲华教授作序的《中国名茶 蒙顶甘露》,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编著,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名茶 蒙顶甘露》 钟国林 罗凡著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全国首本“蒙顶甘露”茶叶专著
《中国名茶 蒙顶甘露》全面、系统、深入地将蒙顶甘露进行了收集、挖掘、整理、提炼;
包括历史演变与发展、地位与影响、立地条件与种植、生产加工与工艺传承、品质特征与营养功效、鉴赏与饮用、诗词歌赋与美文、前景与展望共8章39节,约29.2万字;
是全国第一本“蒙顶甘露”茶叶单品专著、也是“蒙顶山茶”系列第三本的专业书籍。
“蒙顶甘露”,也称“蒙顶山甘露”“蒙山甘露”,简称“甘露”或“甘露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蒙顶山茶”中绿茶品类之一,是最具代表性的卷曲型名优绿茶,是千年传统名茶。“
蒙顶甘露”最早出现于宋代,定型于明代,是蒙顶山贡茶的主要代表性产品,一直传承至今未曾间断。
当前产量多,市场影响力大,是蒙顶山茶和中国绿茶类炒烘结合卷曲型的名优绿茶典范。
因“蒙顶甘露”是“蒙山茶”国家标准中蒙顶黄芽、蒙顶石花、蒙顶甘露、蒙山毛峰等产品类别及产品名的其中一个,又因“甘露”一词寓意美好,其概念很广泛,涉及的内容和行业很多。
为做好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方面保护,作为“蒙顶山茶”国家地理标志所有权者的雅安市名山区茶业协会,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注册了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蒙顶山甘露”,授权给符合规范条件的茶叶企业使用。
“蒙顶甘露”在以前的各种史料文献及艺术作品中记载较多,但一直都散现于各类茶书、典籍、文学艺术作品中。
更多人认识喜爱“蒙顶甘露”
“蒙顶甘露”作为蒙顶山茶最具代表性的品类,近些年来在促进地方茶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中起核心作用,特别是雅安市和名山区实施蒙顶山茶产业“蒙顶甘露”单品突破战略,将在当前和今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发展和四川及中国茶产业茶文化建设发展中需要发挥更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非常有必要辑成专著,向广大茶人和消费者专题推荐、系统阐述、全面了解,让更多的人认识、品赏、喜爱“蒙顶甘露”。
本书中挖掘汇集了很多从未面世的历史资料:蒙顶甘露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几次获中国十大名茶、中国名茶等鲜为人知的细节,详细记述蒙顶甘露的制作工艺,总结蒙顶甘露“嫩香鲜爽”“温性”的产品特点,列出其生化成分和养身保健的功能与原理、品饮和鉴赏,列举其与碧螺春、信阳毛尖、毛峰的区别,理顺历代的传承谱系,并分析蒙顶甘露优势、劣势,提出发展建议,对古文古诗等相关内容进行注释,便于读者阅览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学专家刘仲华教授作序,他在序言中表达了对蒙顶山茶的喜爱与期望:“蒙顶山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风格独特的名茶,当数‘蒙顶甘露’”“希望通过‘蒙顶甘露’产品品牌的打造,树立蒙顶山茶高端型、科学化、标杆性产品和企业,带动蒙顶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蒙顶山茶的历史发展、文化介绍
蒙顶山茶的历史发展、文化介绍。
蒙山又名蒙顶山。从汉代蒙山首开人工植茶先河到明清时期,蒙山茶历经岁月,虽然有过低谷,但蒙顶山古老的茶树品种、优越的生态环境、精湛的制茶技艺仍然传承有加,所产名茶层出不穷。
蒙顶山茶
秦汉以前的四川茶事
四川是茶饮文明的发源地,饮茶、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评述》中认为:“这说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时,巴蜀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
汉代蒙山种茶情况
《茶业通史》认为;“蒙山植茶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纪要。该山原任僧正祖崇于雍正六年(1728年)立碑记其植茶史略,石碑至今尚在,是中国植茶最早的证据。”
以上记载说的是吴理真在蒙山种茶的情况,时间在西汉时期的甘露年间(即公元前53~前50年)。这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人工种茶第一人,被后人称为植茶始祖。
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盛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战乱不断,人口减少,经济凋敝,人民无法生存,此时谈不上生产、文化,茶史也是空白的。
到了唐代,生产发展,国势强盛,蒙顶贡茶“号为第一”,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安徽巢县县令杨晔《膳夫经手录》载:“始,蜀茶得名蒙顶也。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窥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刘禹锡亦有诗云:“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宋代以茶易马为主
宋代四川茶叶发展很快,数量居全国之冠,呈现两个特点:由于战争需要,川茶成为以茶易马的重点;同时皇帝爱好决定贡茶的命运,宋徽宗《大观茶论》:“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凤团饼,名冠天下。”贡茶重点移至建茶。
元代蒙山茶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蒙古军进入四川,雅州以及邻近各县也在劫难逃,境内收成好的田地收为军田,农事荒废,茶叶生产一落千丈,产量不及宋代的6%。
明代蒙山茶恢复发展
蒙顶茶从遭受毁灭性打击到逐步进入复苏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茶类发展方向改变和边茶生产的制约。明代开始,蒙山因其四周诸山已易他名,茶类的发展也由团饼走向散茶。
另外边茶生产扩大,以茶易马数量增加,边茶生产一边倒势不可挡。
清代仙茶入选祭祖
清代,蒙顶名茶昔日的辉煌和领先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进入恢复发展阶段。承继前代生产的品名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值得称道的是,清朝皇室选中蒙顶仙茶祭天祀祖,承袭多年。
文章内容摘选自李家光、陈书谦老师编著的《蒙山茶文化说史话典》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茶起始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现是在西汉的《僮约》一书,在唐代则由陆羽编著《茶经》,从而系统阐述茶叶饮法,从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冲泡饮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继承,而茶文化活动,也涵盖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艺等。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食用茶的国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开始有人工培育茶园的出现。
根据现存相关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在西汉已有,魏晋时成为宫廷高级饮品,唐代,在统治者及知识分子范围内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开始饮茶。
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茶”,当时人们把茶用来烹煮饮品,并出现了专门的茶具,这也是饮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可见,茶叶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汉,因为茶叶栽培利用的发展和传播在早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有时消费也往往能促进生产。随着茶叶消耗量的增大,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发达起来。
唐朝时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的广大地区都是产茶区。
唐朝煮茶、煎茶盛行。
到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煮茶、煎茶、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茶成为一种家常饮品。
唐朝人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鲜茶叶洗净、蒸后制成茶饼烘干,需要时就取一点来煮,煮茶讲究三沸:
一沸,加点盐,煮至水中微有声,气泡像鱼眼;
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锅边气泡像连珠;
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时舀出的水,便可饮茶汤、嚼茶叶。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当时的日本等国纷纷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学习,茶叶因气味清香又提神醒脑,深受喜爱,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国门。
茶风盛行,茶叶生产持续扩大,唐代出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作者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竞陵(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莅翁,又号东闵子。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节,阐述有关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种与制法、烹饮茶具、煮茶方法、饮茶风俗、茶的产地及等级、茶的典故、传说和药方等。
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大百科全书,对茶叶知识的传播和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资料。
如他在《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当时几乎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有关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农氏,下至本朝人物,极为详备,为我国茶业历史资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至宋代,茶已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岭以南各地区都在种植。尽管很多农民只是将它看做一项副业,但实际上一些茶农就是以种茶为生。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并将其发展到新的高度,专业的茶师、茶学评论、文学艺术作品纷纷涌现。
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
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水;
斗茶则是为了评比茶的品质,当时在闽北最盛行,诗人范仲淹将其生动地描写为“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在当时,茶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种目繁多,如吴兴的紫笋、常州的阳羡、绍兴的日注、隆兴的黄龙等,都被誉为“绝品”;还有龙、凤、胜雪、密云龙、王液长春、万春银叶等数十种名茶。
唐宋以后,饮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元代武汉臣《李素芝风月玉壶春杂剧》中云:“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将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可见茶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名茶种类已达四五十种,已分绿茶、红茶、花茶了。
如今,茶叶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纷纷从我国引进茶树、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
而我国的茶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不断开拓创新。
现在,我国茶叶文化欣欣向荣,不仅走入家庭生活,同时茶文化也体现在各个场景。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西山兰若试茶歌朗诵和西山兰若试茶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韩国茶道茶文化的魅力是什么 韩国茶道茶文化的魅力有哪些
下一篇:更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