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文化>茶轩文>文化

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作文 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图片

时间:2023-05-30 10:56:18 浏览量: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图片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作文和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图片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作文 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图片

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作文 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图片

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

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十分突出,它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作为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的青藏高原,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而在青藏高原上开拓出来的茶马古道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也正是因为茶马古道是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道,漫长到近乎贯穿了整个青藏高原,其路途之艰险、通行难度之大,在世界历史上也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而茶马古道通行之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茶马古道所经过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域,这种地形的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也是举世罕见。茶马古道的沿途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峰、水流湍急的大河、深不见底的幽谷。正如任乃强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纲》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围悬绝。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东北之黄河流域倾斜较缓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状。尤以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相结之部,峻坂之外,复以邃流绝峡窜乱其间,随处皆成断崖促壁,鸟道湍流。各项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难展施。”据统计,从川藏茶道到拉萨,“全长约四千七百华里,所过驿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绳桥十五,渡铁桥十,越山七十八处,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个月的时间不能到达”。

清代走过茶马古道的人对它的崎岖险峻有生动而详细的描述,焦应?的《藏程纪略》记录有:“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张其勤在他的《炉藏道里最新考》里则提到他从打箭炉去拉萨五个月的行程的感受:“行路之艰苦,实为生平所未经。”杜昌丁等人撰写的《藏行纪程》对滇藏茶道也有记载:“十二阑干为中甸要道,路止尺许,连折十二层而上,两骑相遇,则于山腰脊先避,俟过方行。高插天,俯视山,深沟万丈……绝险为生平未历。”从清人的这些文字记载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茶道通行之艰难。

其二,茶马古道沿途高原气候显著,天寒地冻,空气稀薄,而且气候变化幻诡异莫测。清人记载的沿途“有瘴气”“令人欲死”的现象,其实就是因为严重缺氧而导致的高原反应,清人因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误以为是途中“有瘴气”。茶马古道沿途气候更是变化多端,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经历“一日有四季”的情况。也就是说在茶马古道的行人有时在一天当中就可能先后经历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风等天气,随之而来的就是波动范围极大的气温。一天尚且如此,一年的天气状况就更不用说了。茶马古道上一年的气候变化比起一天的更为剧烈。民谚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由此民谚,茶马古道的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

尽管茶马古道行走起来如此艰难,但是千百年来,各种货物依然在这样的路况下,凭借沿途人民的勇气和智慧以人背畜驮的方式历尽千辛万苦运到了藏区各地。所以在藏区民众当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茶叶翻过的山越多就越珍贵,这个说法非常简明地点出了藏区的茶叶来之不易。正如《明史?食货志》的记载:“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如此漫长而艰险的高原之路,茶马古道拥有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道路这一特点毋庸置疑。

茶马古道在哪里?路线图以及历史意义。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最早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古代战争主力多是骑兵,马就成了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条件,而当时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将茶与粮食看成重要的生活必需品,这样,西藏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

因此,“茶马互市”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

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为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其中青藏线发展最早,开始于唐朝时期;滇藏线经过西双版纳、丽江、大理等地。

又经过喜马拉雅山运往印度等国,甚至更远,是路线最远的一条线路;而三条线路中,川藏线对后来的影响最大,也最为著名。

茶马古道随着茶马互市制度的兴起而繁荣,盛于明清。从明朝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

早在宋元时期官府就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贸易,但数量较少,所卖茶叶只能供应当地少数民族食用。

到了明朝以后,政府规定于四川、陕西两省分别接待杂甘思及西藏的入贡使团,而明朝使臣亦分别由四川、陕西入藏,其余大部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西藏。

到了清朝,川藏茶道得到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川藏线道路崎岖难行,开拓十分艰巨,当时运输茶叶少量靠骡马驮运,大部分靠人力搬运。

有一段民间谚语正描述了行路的艰难程度:“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川茶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运至各地的。

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除了这三种之外,还包括若干支线,如由川藏线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等等。

《茶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义》一文中提到: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也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

它见证了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在世界文明传播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茶马古道不仅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贡献巨大,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

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

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性的真义和伟大。

现如今,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远古飘来的茶香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清脆悦耳的驼铃声也早已消散,但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与远古留下的万千记忆却深刻地印刻下来。

它幻化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与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茶马古道的起点和终点

茶马古道主要干线分为南、北两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因此起点、终点有所不同。

滇藏茶马古道:起点为云南的大理、普洱一带,终点为西藏拉萨,后经中转,到达缅甸、尼泊尔,终点为印度。

川藏茶马古道:起点为四川雅安,经甘孜、昌都、林芝等地,最终到达拉萨以及亚东。

茶马古道,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商贸通道

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

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主要分为川藏、滇藏两路,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

地跨川、滇、青、藏四区,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

茶马古道之滇藏道和川藏道

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

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

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

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

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险峻以及环境最为恶劣的古道。

茶马古道纵横交错地在滇、川、藏三个地区之间,其中高海拔是其显著特征之一,茶马古道沿线海拔多处于 2000~5000 米之间。茶马古道几乎横穿了整个青藏高原,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

茶马古道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险峻,由于古道是穿梭在各山脉和跨地域的道路,致使大部分的古道都是狭窄的,一般只有两尺多宽,有的甚至更窄。且随处可见断崖绝壁,各种新式的交通工具都无法在茶马古道上施展。

同时,茶马古道跨越了大渡河、岷江、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几大水系,贯穿了川、藏、甘肃、青海等省、区,通往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缅甸等南亚、西亚邻国;

维系并推动了沿途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融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弘扬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茶起始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现是在西汉的《僮约》一书,在唐代则由陆羽编著《茶经》,从而系统阐述茶叶饮法,从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冲泡饮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继承,而茶文化活动,也涵盖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艺等。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食用茶的国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开始有人工培育茶园的出现。

根据现存相关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在西汉已有,魏晋时成为宫廷高级饮品,唐代,在统治者及知识分子范围内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开始饮茶。

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茶”,当时人们把茶用来烹煮饮品,并出现了专门的茶具,这也是饮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可见,茶叶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汉,因为茶叶栽培利用的发展和传播在早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有时消费也往往能促进生产。随着茶叶消耗量的增大,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发达起来。

唐朝时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的广大地区都是产茶区。

唐朝煮茶、煎茶盛行。

到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煮茶、煎茶、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茶成为一种家常饮品。

唐朝人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鲜茶叶洗净、蒸后制成茶饼烘干,需要时就取一点来煮,煮茶讲究三沸:

一沸,加点盐,煮至水中微有声,气泡像鱼眼;

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锅边气泡像连珠;

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时舀出的水,便可饮茶汤、嚼茶叶。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当时的日本等国纷纷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学习,茶叶因气味清香又提神醒脑,深受喜爱,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国门。

茶风盛行,茶叶生产持续扩大,唐代出现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作者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唐代竞陵(湖北天门)人,字鸿渐,自称桑莅翁,又号东闵子。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节,阐述有关茶的起源、采制工具、茶的品种与制法、烹饮茶具、煮茶方法、饮茶风俗、茶的产地及等级、茶的典故、传说和药方等。

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大百科全书,对茶叶知识的传播和茶叶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后世研究茶史提供重要资料。

如他在《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当时几乎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有关茶人茶事史料。上自炎帝神农氏,下至本朝人物,极为详备,为我国茶业历史资料的保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至宋代,茶已成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江淮和秦岭以南各地区都在种植。尽管很多农民只是将它看做一项副业,但实际上一些茶农就是以种茶为生。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并将其发展到新的高度,专业的茶师、茶学评论、文学艺术作品纷纷涌现。

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

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水;

斗茶则是为了评比茶的品质,当时在闽北最盛行,诗人范仲淹将其生动地描写为“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在当时,茶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名茶种目繁多,如吴兴的紫笋、常州的阳羡、绍兴的日注、隆兴的黄龙等,都被誉为“绝品”;还有龙、凤、胜雪、密云龙、王液长春、万春银叶等数十种名茶。

唐宋以后,饮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元代武汉臣《李素芝风月玉壶春杂剧》中云:“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将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可见茶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名茶种类已达四五十种,已分绿茶、红茶、花茶了。

如今,茶叶和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纷纷从我国引进茶树、茶籽以及制茶工具等。

而我国的茶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不断开拓创新。

现在,我国茶叶文化欣欣向荣,不仅走入家庭生活,同时茶文化也体现在各个场景。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作文和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图片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本文标题: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作文 茶马古道的地理特点介绍图片

本文链接:http://www.chaxuanwen.com/article/16728.html

上一篇:普洱茶的名字起源介绍图片 普洱茶的名字起源介绍和历史

下一篇:更多文化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文化相关文章
更多文化文章
喜欢文化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