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养生修身心得体会 茶道养生修身心得感悟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道养生修身心得感悟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茶道养生修身心得体会和茶道养生修身心得感悟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茶道养生修身心得体会 茶道养生修身心得感悟
说起茶,你是会想起“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的寂寥,还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的豁达。但是今天我们不谈诗人的壮志情仇,来谈谈茶道养生。说到茶懂,养生也懂,但是茶道养生又是养什么呢?
饮茶养心
心为身体之本,所以养生以养心为重,而养心要使自己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饮茶能静心。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饮一杯茶,既得半日休闲,又能修心养性,何乐而不为呢?
饮茶养志
“志”在中医里指人的情绪,五志指人的喜、怒、忧、思、怨,中医认为不同的情绪变化会对脏腑产生不同的影响,夏季即将迎来三伏天,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心情也会变得浮躁,易怒,而饮茶能够使得我们心情平复。
茗粥养胃
炎热的夏季,人们常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的现象。这时不妨来碗茶粥,中医认为喝粥有利于消化、增强食欲、防止便秘、调整肠胃等,因而茶粥的作用就更为广泛了。
饮茶祛病保健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里已经有了关于茶的功效记载,而现代科学技术对茶叶功效有了更深的认识,茶叶中含有500多种营养成分,如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生物碱、脂多糖等,满足了人体对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并在防癌抗辐射、延年益寿、减肥消肿、解毒去火等方面有独特功效。
我们都知道“暑易伤心”,高温天气使得我们心烦气躁,心火旺盛,这时喝茶可使我们达到静心的效果,但是如果出现烦躁、失眠、口干、口苦等症状,通过饮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静心祛心火的效果,这时就可以选用南京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
泡茶是学问,敬茶是修养,存茶是智慧!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
人人都会喝茶,但不一定会泡茶。当前,茶叶品类繁多,水质差别明显,冲泡技术各不相同,每个人泡出的茶色、茶香、茶味必定不同。
即便拥有好茶、好水、好茶具,若没有掌握好泡茶工艺和技术,也难真正泡出一杯好茶。
本是一泡好茶,可为什么你泡出来滋味那么苦涩、香气那么低沉,甚至让喝的人都怀疑起这款茶是不是值得买。
而有些人却往往能将一泡很通的茶,泡出它最好的那一面。要把一泡茶泡好了,确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泡茶是技术更是学问
泡出一杯好茶,必须具备五个条件:水质、水温、茶量、时间、心情。
一是水质
水为茶之母。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鱼一样,鱼得水活跃,茶得水则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择水先择源,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之分,但只有符合“源(出处)、活(流动)、甘(甘甜)、清(洁净)、轻(分量)”五个标准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
茶圣陆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张。当代科学试验得出用于泡茶的水质评价结果——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自来水最差。
二是水温
水温不同,泡出的茶的色、香、味也就不同,泡出的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也就不同。
通常,泡茶水温的高低与茶叶品类、制茶原料密切相关,比如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需用沸水直接冲泡,而细嫩原料制作而成的茶叶则需用降温以后的沸水冲泡。
具体而言,龙井、信阳毛尖等高档细嫩绿茶宜用温度降至80度的开水冲泡,乌龙茶等青茶宜用茶具烫热后再泡,砖茶等蒸压茶宜用100摄氏度以上的沸水冲泡,最好是煎煮后饮用。
三是茶量
你是否知道,泡不同茶类除了放不同量外,还要考虑泡茶器的容量,并不是所有的量都是放3g、5g或者7g。家里有电子称的如果轻松记住两个数据就基本上不怕出大错了。
盖碗容量为110ml的时候,红茶、绿茶、白茶、花茶、黄茶等这一类,一般3g就可以来一泡了,而乌龙茶、黑茶、普洱茶一般要7g到8g才能成一泡。正常来说,按照这个比例,茶叶基本都处于比较适口的状态。
但是具体的量,可以根据自己浓淡的口感,再在这个基础上面自己调整。没有称的小伙伴就是考验眼力的时候了,这个是要靠长期泡下来的感觉。
红茶、绿茶最简单刚刚覆盖盖碗底部就可以了,它们要求得并不多。
白茶如果不压饼,一般比较飘逸蓬松。像白牡丹、寿眉就得占盖碗的二分之一,银针大约占四分之一,饼茶就占盖碗的五分之一。
条形乌龙,只需要盖碗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体积就行。紧实的球形乌龙茶一般更重,只要盖碗底部铺满就好。
普洱茶饼(紧压茶)一般密度较高,只需占盖碗容量的五分之一就能轻轻松松给你一泡好茶。
四是时间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与茶叶品类、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有一定联系。
首先,注水的时候水柱最好不要直接和茶冲撞,这样才能使茶汤更顺滑。
其次,水线的粗细不同,出来的茶汤香气、滋味也是不同的,水线粗有利于香气的激发,水线细能够让茶汤的内质表现得更好。
同时作为新手的话,只需要注意在注水的整个过程不断断续续,保持注水的节奏,达到顺畅的状态就可以了。
盖上盖子才着急忙慌地掰着手指,在心里默数出汤时间,然后一个不小心,出来的茶汤又苦又涩,难以下口。出汤时间,其实非常重要。
对初学者来说在盖碗注满水后,按照我们提到的冲泡计时大致不会出错。当然了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浓淡喜好来调整冲泡时间,先奉上茶语网茶评冲泡标准规则表。
一定要记得,出汤时间是从盖上盖碗盖子开始算起的,不是从一注水算起的。
五是心情
好心情是泡茶人泡出好茶的关键因素。泡茶既是感受茶香茶韵,也是与自然的对话。
在茶艺界,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这正是泡茶人良好心态的体现。唯有在平常心态下,才能泡出最优质、最纯正的口感。
若想泡好茶,除了把握好水质、水温、茶量、时间、心情,还要讲究有序而优雅的冲泡方法与动作,总之,泡茶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值得爱茶者、品茶者去深入探究。
敬茶是礼节更是修养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传统。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
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当时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唐宋以来,以茶待客更是成为一种日常礼节。
至今,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等区域甚至还有“敬奶茶”的习俗。
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写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名句。
唐代茶者刘贞亮在诗词《饮茶十德》中写道:“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普通家庭邀请宾客饮茶,以示对客人的欢迎;文人骚客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献与客人,以示对客人的敬意。
通常,敬茶包含四个环节:备茶、取茶、敬茶、续茶。在备茶中,准备用来泡茶的茶杯、茶壶、托盘及装茶叶的罐、盒等茶具一定要洁净,待宾客坐定后,主动询问客户是否对所饮的茶有特殊的要求。
在取茶中,要用茶勺、茶匙等专用的器皿,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尽量不用手抓,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在敬茶中,茶杯应放在宾客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手指不能触及杯沿。
在续茶中,从桌上端下茶杯,双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可体现举止文雅。当宾主边谈边饮茶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
为宾客敬茶时,有四个细节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浅茶满酒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倒往茶杯里的茶水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如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
二是敬茶动作
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三是敬茶表情
敬茶时敬茶人的表情要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亲切端庄,以给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是敬茶顺序
敬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或来宾中的年长者,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的同仁,如果是同辈人,应当先请女士用茶。
品茶有道,敬茶有礼。茶艺茶道活动中的敬茶除奉茶外,还包含鞠躬礼、伸掌礼、寓意礼等礼仪内容。
在日常待客过程中,敬茶礼仪需要结合平时生活实际,不断地练习,若是品茶者对茶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些敬茶的细节不仅能体现出敬茶人对宾客的欢迎与尊重,更体现出敬茶人自身的品位与修养。
储茶是常识更是技巧
茶叶具有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浊而忌香臭等特性。这对存放茶叶的盛器内质和储存方法有着较高的要求。自古以来,储存茶叶都是一个生活难题。
作为至洁之物,茶叶易受潮、易霉变以及吸收异味,并且一旦霉变成败茶,无论用什么方法都难于复原,形同废物。为此,茶叶必须妥善贮藏。
古今中外,人们对茶叶储存的创新探索从未停止过。明代爱茶雅士冯梦祯在《快雪堂漫录》中写道:“实茶大瓮,底置箬,封固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处泄也。”
这说明,明代时就已经有了用干燥和减少气体交换的方法以保持茶叶品质的宝贵经验。
储存茶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大宗茶叶与家用茶叶的储存方法就不同,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的储存方法也会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大宗的茶叶贮藏,除了传统的石灰块储藏法和炭贮法外,还可以用抽气充氮法、冰柜储藏法等。
家用茶叶的储存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铁制、锡制、有色玻璃瓶及陶瓷盛器密闭贮存;
二、石灰、木炭等干燥剂贮存;
三、5℃以下的冰箱贮存;
四、保温性能良好的暖水瓶贮存;
五、新而无味、无孔隙的塑料食 品袋贮存。
再比如,不发酵茶、半发酵茶与全发酵茶的储存要求与方法也有不同讲究。不发酵茶类包括白(如寿眉、银针白毫等)、黄(如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绿(如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等)茶类。
不发酵茶含高量的维生素及活性的营养素,最容易受到光晒、潮气与气味的影响及破坏。
一旦遭晒、受潮,茶叶便会变色、变味、变质。储存绿茶必须防晒、防潮、防气味,要么放置于荫凉通风之处要么藏在冰柜之中。
半发酵茶主要包括青茶、乌龙茶等,既有不发酵茶的特性,又有全发酵茶的特性。
储存茶叶有一条基本规律:不论是哪种储存法,存放茶叶的盛器要做到密闭、避光、干燥、低温、无味,并且盛器密闭性能越好,就越容易保持茶叶的质量,容器内茶叶保存的时间也就相对越长。
对于品茶者、爱茶者或卖茶者而言,储茶不仅是一种常识,更是一种技巧。储存好茶叶是泡好茶、品好茶的基础环节,也是必要手段,不容忽视。
品茶是一种身心的修养,品茶记得一定要放松下来。
生活压力、职场压力、情感纠纷,无一不是生活在现今社会人们的苦恼。
每个人都想要寻求一种轻松的生活,却总是被形形色色的压力“捉弄”得苦不堪言。
每每此时,我们可以为自己冲泡一杯茶,放松心情,舒缓一下紧张的神经。
所谓“茶者心之水,饮之畅灵”。喝茶跟所有的感官都紧密相连,尤其是心。
有心喝茶就可以清净身心,达到心、气、脉、身、境五者的融合,心若放松,那么整个人也会随之畅快无比。
品一口茶,人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等都会受到茶的影响,渐渐地放松起来。
主人与客人之间连结着的纽带就是茶,彼此之间怀着对茶、对水、对茶具的喜爱与感激之情品饮,让整个人开始放松,仔细体会茶水流经喉咙的感觉以及它们流入你心的过程。
眼睛放松,便能看清整个泡茶的过程,看清楚茶叶在清澈的水杯中上下沉浮,茶汤色泽如何,茶叶品质如何,茶具是否美观,品茶的环境是否雅致等等。
.
耳朵放松,便能听到茶水倾入杯中的声响,听清主人边泡茶边细心的讲解,听到品茶者呷饮时的愉快之声以及对茶的赞美之情。
.
鼻子放松,就能对茶的清香之气更为敏感,使香气更完整地进入我们体内,闻到比平常更细微的味道。
.
舌头放松,品尝到的茶汤美感自不必说。口腔中的津液自然分泌,或香醇或清冽的茶水顺着舌根流入身体里,就像沿着心脉在体内循环,将每一个器官都抚平了一样。
.
身体放松,我们就不会觉得与世间万物有距离。茶具不是独立的,茶水不是独立的,茶香不是独立的,都与我们融为一体。
此时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一个整体,都随着柔滑的茶水,扑鼻的香气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物”与“我”完全合一。
.
意念放松,内心则不再有执着,内心才会得到自由和解脱。
一个彻底放下执著与意识最深层惯性的人,才会具备享受人生的洒脱之情。
当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是自由自在,不受其他念头的制约时,就有了所谓般若的智慧,也就是大师们所说的“无念”。
品茶可以使人放松,而放松之后才能更好地品茶。若有闲暇时间,请将执著心放下,让六根放松,沉浸在茶的芬芳与韵味之中吧。
什么是“好茶”,身体自会告诉你
爱茶人常说,人生得一知己难,得一好茶也难。
也有茶友总问:好茶的标准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算好茶?
其实,茶的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喜欢的可能都不一样。
一杯茶,怎样才叫好,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
那为什么经常泡茶、喝茶的人为什么能辨别出好茶呢?答案就在他们的身体上。
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这四个关键词:回甘、生津、喉韵与体感。
回 甘
回甘,是指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
回甘是喝茶带来愉悦的体验。好的茶经常自带“回甘”,而回甘的强度和持久度常常作为评判好茶的标准。
好茶在初入口舌时,清甜微苦,在口腔回味绵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味,最终以甜味结束。
在一口茶的滋味间,展现十足的反差与对比,给味蕾带来神奇的冲击与享受。
生 津
指的是喝茶后,两颊、舌面、舌底有唾液涌出。
两颊生津,在品茶时,第一口很重要,抿一下,感觉一下两颊是否分泌出唾液。
茶叶的某些成分会刺激口腔收敛形成涩感及生津。
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涩感都会生津。
舌面生津,茶汤经过口腔吞咽后,口内唾液徐徐分泌出来,感觉柔和顺滑。
舌头上面不断分泌出唾液,随后流入舌头两边的口腔。
舌底鸣泉,生津的最高境界,重点在“鸣”,也就是接连不断的意思。
茶汤经过口腔接触到舌头底部,舌头底面会缓缓生津,不断有涌出细小泡泡的感觉。
这个过程更缓和持续。
喉 韵
喉韵,简单来说就是喝茶之后,茶汤给喉咙带来的感觉,比如喉头产生的甘爽回味。
茶汤在满足口腔内的味觉刺激之后,才深入到喉部甚至食道和胃部产生发热的感觉。
对于一些较资深的茶客,喉韵是他们品评茶叶优劣的标准,甚至有时会指指喉咙说:“感觉茶汤下到这里了,好茶。”
体 感
在中医理论中,任何食品入口,身体依据其寒热属性,都会有对应感受。
茶汤进入人体后,身体各器官对应的感受——“寒、凉、温、热、酸、麻、胀、痛”是为体感。
而喝茶时的体感,也就是茶人们口中的茶气。
它是由茶叶中的有机锗与多糖类结合而溶于水产生,常表现为打嗝、身体发热、发轻汗等。
体感强,是茶内容含物质丰富的一种体现,它只是一种客观甚或是偶然的存在,不作为好茶的必然标准。
而是个人身体与茶的交流,上升到茶气,也仅代表的是个人的感受。
茶气是人体对茶的自然反应,不同体质的人,反应各不相同,所以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定义别人。
茶无上品,适口为珍。人的身体比思维更会挑好茶,思维可能会受他人的影响,而身体却不会。
所以需发掘深埋在身体甚至声音里的线索,细细品味,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款好茶。
总结
一款茶叶好不好,如果无法从多个因子去审评,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我们自己。
身体很实诚,感官自会告诉我们,香气、滋味、汤色,正如吃饭,好的就是好的,差的就是差的,一试便知。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茶道养生修身心得体会和茶道养生修身心得感悟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上一篇:茶酒之道 茶酒时期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更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