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文化>茶轩文>茶器

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 茶具 白瓷

时间:2023-05-26 03:35:35 浏览量: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茶具 白瓷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和茶具 白瓷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 茶具 白瓷

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 茶具 白瓷

尽管青瓷稳坐古代陶瓷茶器中的第一把交椅,但古人对于陶瓷器,向来都是注重“百花齐放”的。各种形制、各种款式的茶具,都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成为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茶文化的一部分。

唐琉璃茶碗茶托

这一次,我们要说的,是能和青瓷茶具分庭抗礼的白瓷茶具。

古人说:“南青北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方的白瓷和南方的青瓷,共同主宰了当时中国的陶瓷器市场。

那么,为什么会晚这么多年呢?

开玩笑开玩笑,白瓷比青瓷晚出,当然是因为,烧制难度更大呀!

唐代白瓷

瓷器的颜色,主要是由瓷胎中的铁元素含量决定的。瓷胎含铁量越高,瓷器的颜色就越深。白瓷瓷胎的含铁量非常低,在1%以内。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用青瓷的数据来作对比:

“在高温下,铁含量1-3%左右呈现出青绿色,再提高3-5%左右逐渐呈褐色,到5%以上则成米黄色或深褐色。”(引自《陶瓷工艺的历史发展》)

原始青瓷

所以,回过头再看铁含量1%以内的白瓷,就会发现与原始青瓷比起来,它完全可以说是陶瓷工艺的一次大进步。

尽管白瓷诞生于南北朝后期,但这一时期南北分裂、连年征伐,连中国国土都还没统一,更不要说白瓷的发展了。真正使白瓷茶具名扬天下的,是唐代。

唐邢窑白釉玉璧底唇口茶盏

唐人饮茶之风盛行。相应地,唐代生产白瓷茶具的窑口也就非常多。除了最著名的邢窑外,还有长沙窑、大邑窑、曲阳窑等,甚至以青瓷闻名的越窑,也精于烧制白瓷茶具。

著名的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称赞大邑窑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在诗里,杜甫认为白瓷“轻且坚”、“胜霜雪”,可见当时白瓷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当看到实物的时候,只能说,杜甫诗歌给我们的期望值太高啦!)

宋大邑窑开片纹茶盏

在唐代,白瓷茶具很普遍、很流行。在当时人李肇写的《国史补》里,有一段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里说的“白瓷瓯”,就是当时流行于天下的白瓷茶碗。

青瓷VS白瓷:千峰翠色与素雪琼浆

对于邢窑白瓷茶具来说,陆羽这个人,绝对是噩梦一样的存在。

现代陆羽像

仅仅由于他《茶经》里的一句“邢不如越”,导致之后人们在选择茶具时都追捧越窑,把邢窑白瓷打入“第二流”。

然而,世人大多只看到了“邢不如越”,却忽略了陆羽对邢白瓷茶具的赞美:“类银”、“类雪”。也就是说,其实陆羽对邢白瓷茶具的评价并不低,只是他出于个人偏好(或其他什么原因),更推崇青瓷茶具罢了。

唐邢窑白釉玉璧足茶碗

其实,对于陆羽“邢不如越”的观点,当时就有人表示不服,认为“邢人与越人,皆能造兹器”。这两句诗,出自唐人皮日休的《茶瓯》。在这首诗里,皮日休夸赞白瓷茶碗“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沾齿”,认为青瓷与白瓷平分秋色,都是茶具中的佳品。

唐越窑青瓷碗

唐邢窑白瓷碗

唐代文人的生活,是很风雅的,讲究“琴棋书画诗酒茶”。

白居易喜欢茶,也懂得白瓷茶具的好处所在。“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洁白的茶具能衬出茶汤的颜色,而底下铺着的烧红的炭,则与白瓷茶具交相呼应,色彩对比极佳。而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也曾写诗说邢窑茶盏“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盛赞邢白瓷晶莹剔透、造型优雅。

大书法家颜真卿,喝茶时也偏爱用白瓷茶具。有一次,颜真卿和一群朋友聚会饮茶,时值月夜,皎洁的月色映照着光洁的白瓷茶碗,整个场景幽雅淡然,一派安闲之气。其中一名参加聚会的文人叫陆士修,他还为这次茶宴赋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在这样的静夜,配上白如玉的邢窑茶具,可谓几近于茶之道了。

有趣的是,对于风雅的唐代人来说,茶碗可不仅仅是喝茶用的。大唐的乐师们开脑洞,想到在茶盏里盛放不同量的水,然后用“筯”(筷子)轻轻敲击,使之发出如乐器一般的“金石之声”。

这种玩法,并不是后人随便猜测的,有历史记载为证。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载:“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筯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

可见,邢窑白瓷茶瓯非但能用于饮茶,还能折射出唐代丰富而有创意的文化风貌,足以成为大唐盛世的一面镜子。

邢窑虽逝,薪尽火传

唐代之后,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的邢窑,由于战乱而没落了。

邢窑虽逝,但白瓷工艺却薪火未绝。很快,同样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定窑、汝窑迅速崛起,并取代了邢窑的地位,双双杀进“宋代五大窑”的名单。

宋汝窑瓷器

比起唐代,宋代的白瓷茶具日臻完美,达到了白瓷茶具工艺的巅峰。例如,下图的北宋定窑牙白划花莲小茶盏,就堪称“质细色白,胎骨匀轻”。除上沿口一圈外,茶碗通体施透明釉色。内壁刻画莲花的纹饰,外部釉面则有开片纹,做工精细却不浮夸,意境淡雅。

北宋定窑牙白划花莲小茶盏

唐、宋以后,白瓷茶具继续盛行。由于雪白的釉面利于观察茶汤汤色,因而茶人们也常常推崇白瓷。明代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就说:“品茶用瓯,白瓷为良。”

明白釉暗花绿彩云龙纹铙式茶钟

总的来说,白瓷的出现虽然晚于青瓷,但它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却丝毫不输青瓷。陆羽之说,固然有他的道理;但我们也不必一味拘泥于“圣人之言”,而抹杀了白瓷茶具在中国历史上散发出的灿烂辉光。

一文读懂白茶,为何白茶是六大茶类种的另类

白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新白茶偏凉性,老白茶茶性相对温和,而跟其它五大茶类相比,白茶,可谓是极简中的极简:制作最为简单自然,工序最少。

白茶虽工艺至简,但内涵却很丰富。

两大传统制作工艺:萎凋、干燥

白茶的制作工艺,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萎凋,萎凋也分为日光萎凋、室内萎凋,简单来说就是日晒和阴干。

这两大工艺传统有着明显地域性特征,比如以福鼎为代表的日晒传统为主,以建阳和政和为代表的阴干传统为主。

日晒或者阴干,都是工艺手法,原理相同。

都讲究自然成品,不炒不揉,低温萎凋、干燥,保留茶叶里的活性酶,促使鲜叶成分发生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果香或花香的清香、醇甜的口感。

三大品类

因制作原料的树种不同分为:小白茶、大白茶、水仙白茶

a、小白茶,指的是利用菜茶群体种作为原材料制作的白茶,跟大白茶树种对比而得名。

小白茶的等级,主要有贡眉、寿眉之分,贡眉是芽叶茶,寿眉是梗叶茶。

b、大白茶,是人们在菜茶群体种里面培育出来的无性繁殖树种,植株相对高大,芽头肥壮、叶片舒张而且大,产量高。

大白茶的主要等级包括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c、水仙白茶,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诞生于建阳小湖镇,采用闽北水仙树种制作,同时也是白牡丹等级的源头。

水仙白茶是白茶传统三大品类中诞生时间最晚的,采制等级包括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白茶的四个品种:

白茶根据采摘时间和鲜叶形态,又分为四个等级: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

a、白毫银针

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单芽为原料制成。披满白毫,条索欣长,色白如银,外形似针,因此得名白毫银针。

特点: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由于白毫银针采摘时气温低,氨基酸含量高,因此它的鲜爽度最高。

b、白牡丹

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制成。泡在杯中,如牡丹花开放,显白色,所以叫白牡丹。

特点:花香高扬,汤色杏黄或橙黄,汤味鲜醇。白牡丹既保留了白毫银针鲜爽的特点,又带有特定的香气。

c、贡眉

以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为原料制成,毫比较小,叶细嫩。

特点:汤色浅橙黄色,醇爽甘甜,持久耐泡。

d、寿眉

以大白茶、水仙或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或叶片制成。叶子比较大,还有一些梗,一般采摘在四月底。

特点:香气纯正,汤色橙黄,滋味鲜纯。虽然叶子、茶梗较多。

但发酵充分的寿眉往往比白牡丹甚至白毫银针口感更佳,滋味香气会产生荷叶香到枣香再到药香的转变。

六大核心树种 菜茶、 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水仙、福安大白茶

这六大核心树种分布区域较广。

比如菜茶,在建阳、政和、福鼎(包括当地的土茶)、武夷山、福安等多个福建茶叶产区都有分布,福建辖区之外也有很多,比如江西等地。

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是福鼎的核心品类,除了福鼎,其他产区也多有种植。

而且省份分布极广,这跟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优质茶苗输出有很多关系。

数十亿株茶苗被引种到外地,包括现在争议非常大的四川。

政和大白茶是政和产区的核心代表品类,但是在当地的产量也不高。

在闽北地区,种植最多的白茶品类反倒是诞生于福安的福安大白茶(也称高岭大白茶)。

一文读懂白茶,细说白茶的分类、内质特点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这句话,具体什么意思估计茶友们都知道,至于药不药的,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但是白茶是宝则不假,一般好的白茶,一饼存放得当的老白茶,我们都会将她作为心中的至尊宝,跟随者岁月的流逝,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那么,平时我们接触到的关于白茶的很多知识都很散,今天我们来做一下梳理和贯穿。

一、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白茶?

根据现行的白茶执行标准《GB/T22291-2023》,我们可以知道,白茶是这样定义的: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调、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

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萎凋、干燥、拣剔。

即先将芽叶薄薄地平铺于水筛上让其自然失水(这一制作工艺被称为萎凋),轻度发酵而不经杀青。待芽叶晾至七八成干时,再用文火烘干即成茶。整个制茶过程不炒不揉,最大程度保留了白色茸毛和叶片的完整性,因此成茶看起来如银似雪。

二、白茶的产地

白茶在一般的地区并不多见,其原产地是中国福建,主要产区有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其中福鼎、政和是主要生产白茶的阵地。

目前云南、四川等地也有白茶的生产,但基本上是仿制,且根据原料大白茶、水仙茶树、群体种等,其他地区并不具备白茶的某些显著特征。

三、白茶的分级

白茶的分级主要根据其不同的采摘标准和加工技艺,总的来说可分为四个级别: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四个级别。

1、白毫银针

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单芽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冲泡之后,新鲜的白毫银针芽针条状分明、嫩匀明亮,汤色清澈柔亮,淡雅而呈杏黄色,闻着清香纯和、毫香鲜浓。轻啜一口,口中清醇鲜爽、毫味十足,还可感受到明显的香与豆香,而后回甘生津、回味清爽醇厚。

2、白牡丹

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冲泡后的叶底可见茶叶肥嫩、芽心较多,显得明亮。茶汤呈清澈的浅琥珀色,有着清新的花香气,和白毫所带有的特殊的毫香,喝着鲜甜清爽。多数白牡丹呈现的是豆香和毫香,如果带有花香则证明工艺比较优秀。

3、贡眉

以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贡眉和寿眉的品质比白牡丹更次一级,其原料采摘时间在白牡丹之后,选用的是一芽多叶或者不带芽的叶。与前两级白茶相比,其采摘期最长,产量也是最大的,占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其中只有以群体种(小菜茶)原料制作的才能叫贡眉。

4、寿眉

以大白茶、水仙或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或叶片为原料,经萎凋、干燥、拣剔等特定工艺过程制成的白茶产品。

其冲泡后的叶底舒张,较粗老,有些叶片呈暗红色,茶汤呈橙黄色。喝起来比较清甜醇爽,茶汤与嫩度较高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相比更有厚度跟甜润感。

此外,根据原料品质的不同,以上三级白茶还可细分为:

白毫银针:特级、一级;

白牡丹:牡丹王、特级、高级、一级、二级;

贡眉: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寿眉:一级、二级。

四、白茶的基本冲泡方法

1、泡茶法

器具选取:盖碗或玻璃杯最佳。

水质水温:选用天然软水质,如泉水、溪水等,如果找不到就用纯净水。泡茶水温度为95~100℃(优质的白毫银针具有充分的毫香,水温过低,无法释放滋味、香气物质)。

注水方式:建议采用环绕注水的方法,有利于娇嫩的芽头保持完整,以保证白茶的原滋原味。不用着急直接把水冲到茶上。(白毫银针泡好喝的诀窍就是“不要急”)

冲泡时长:比一般的茶稍长。若是盖碗和玻璃壶、瓷壶,前三泡的时长控制在5-10秒,而后根据茶汤浓度可适当延缓出汤时间。如是杯泡法,浸泡3-5分钟后即可品饮。

2、煮茶方法(老白茶)

准备茶器

煮茶器的选择,建议使用电玻璃壶,可以方便查看水沸腾的情况,也可以很好地控制煮茶时间和出水时间。

烧水

煮水在开始煮茶之前,我们先要煮水。煮水可是一个重要步骤,煮白茶需要先把水烧至沸腾的状态才可以把茶放入,这样煮出来的茶汤滋味不会太浓,甘醇可口。

投茶

煮茶

等到沸水投茶后,让水和茶叶一起沸腾后,关掉电源,等待加热20s左右。

沏茶

待白茶煮好后,就可以倒出茶汤享用!倒出茶汤时也要注意,别将茶汤全部倒干净,而是要留下点底,以保持茶汤的风味。

五、福鼎白茶VS政和白茶

福鼎白茶的芽头非常肥壮,茶叶布满白毫,并带有银色的光泽,所以也被我们称之为“茶中美女”。独特的加工工艺、原产地环境、以及国家级茶树品种都带给了福鼎白茶清新的香气、鲜爽微甜的口感,和独一无二的毫香。福鼎白茶的汤色杏黄明亮,只需轻轻啜饮,便能感受到令人心旷神怡清爽。

而政和白茶的芽头细长,色泽灰绿,其口感与福鼎白茶相较,具有特殊的高山气味和花果香味,十分耐高水温冲泡。它的滋味偏醇厚,少了些许清冽感,且茶汤颜色也更浓一些。

对于老白茶来讲,福鼎老白茶与政和老白茶也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它们制作所选的茶树品种不同,福鼎白茶以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为主,而政和白茶则选择的是政和大白和福安大白。

同时,它们的制作工艺也不一样,福鼎主要是室外萎凋(日晒)和室内萎凋房来加温萎凋,而政和以室内阴干萎凋为主。

因此,哪怕是在相同时间段采摘并制作的白茶,福鼎的芽头相对肥壮,毫香明显;政和的芽头偏细长,芽头底部的茶梗较长,冲泡时虽然毫香不如福鼎白茶鲜明,但它的茶味浓郁,花香味也更为显著。

品质、内质对比

干茶外形:云南白茶茶叶肥壮、外形粗犷,颜色多为黑白相间;而福建白茶的芽叶较小,色泽多为银白或灰绿。

汤色与口感:云南白茶的茶汤明亮,带有红黄色泽,伴随着浓烈的毫香、花香以及蜜香,口感醇厚,且回甘明显;福建白茶的汤色则呈现出淡淡的杏黄色,毫香浓郁、花香味持久,口感清新顺滑。

总之,我们要明白,两者各有千秋,不存在谁绝对的好,谁绝对的坏,这是喝茶人应持有的态度,万物皆平等。

六、储存时间

符合GB/T 30375(茶叶储存)的规定。产品可长期保存。

注意长期保存,不是永久存放,一般10~20年是可以达到的,但具体还要依据储存方法以及茶叶本身的质量,因此存放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存放不当是会提前变质。

七、白茶的储存环境

1、储存环境应干燥、密封性好,且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光源下,收藏地点的湿度不能太大。同时,也不要使用会吸收空气中水分的紫砂罐来保存白茶,以免使白茶品质发生变化。可以选择金属或陶瓷罐来进行收藏。

2、避开高温环境储存。过高的温度会破坏茶中酶的活性、加速物质分解,从而导致茶叶变质。常温、阴凉处保存即可。

3、保证存放空间无异味。白茶的吸收能力不容忽视,任何气味(包括香水味、油烟味、油漆味等等)都会扼杀白茶的天然香气。

八、白茶的具体储存方法

保存白茶极力推荐“三层包装法”了,铝袋、塑料袋、瓦楞纸箱三层包装,用生活中常见的纸箱,以五层瓦楞纸厚度的纸箱为宜,再加上密封的铝袋、塑料袋,简直完美。

“三层包装法”的好处便是能够最大程度的起到遮光、密封的作用,加上铝袋、塑料袋可隔绝异味,能够保证老白茶的正常陈化,不吸收异气。

同时,注意,冰箱不能存放白茶,其次注意,存放白茶,必须密封,常温储存即可,25℃左右环境,相对湿度50%以下(如上图)。

一文读懂黄茶 解析黄茶的特点与种类

黄茶,六大茶类之一,属于轻发酵茶。

其制作工艺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因具有独特的 “闷黄” 工艺,所以才有了黄茶干茶金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的 “三黄” 品质。

黄茶的品种也比较多,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君山银针等品种。

黄茶的分类

黄茶按其鲜叶的老嫩程度、叶片的大小、芽头、被分为三大类:黄大茶、黄小茶、黄芽茶。

1、黄大茶

采摘一芽三、四、五、叶的粗枝大叶制作而成。

安徽皖西黄大茶、湖北英山黄大茶、广东黄大茶、四川黄大茶。

黄大茶主要品牌:

“霍山黄大茶”(皖西黄大茶)、“海马宫茶”、“广东大叶青。

2、黄小茶

采摘一芽一、二叶的细嫩鲜叶制作而成。

湖南宁乡黄小茶、湖北远安黄小茶、浙江温州的平阳黄小茶。

黄小茶主要品牌:

湖南岳阳 “北港毛尖”、湖南宁乡 “沩山毛尖”、湖北宜昌 “远安鹿苑”、安徽 “皖西黄茶”、浙江 “温州黄汤”、湖北 “秭归黄茶”、四川 “雅安黄茶”。

3、黄芽茶

采摘芽头芽胞、或一芽一叶极鲜嫩的鲜叶制作而成。

湖南岳阳黄芽茶、四川雅安蒙顶山黄芽茶、安微霍山黄芽茶。

黄芽茶主要品牌:

湖南岳阳“君山银针”、四川雅安“蒙顶黄芽”、安徽“霍山黄芽”。

黄茶的品质特点

1、安徽 “皖西黄大茶”

外形:条索粗旷大枝大叶、叶肥梗长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 “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鲜亮金黄油润。

香气:浓烈的老火香、焦香、(又称为锅粑香)、香高味浓。

汤色:深黄显褐、极耐泡。

滋味:浓厚醇和、浓郁的 “焦香” 高嫩刺激。

叶底:黄中显褐泛黄绿、叶质柔软厚实。

2、湖北宜昌 “远安鹿苑” 黄小茶

外形:条索紧结呈环状、白毫满披毫色洁白、色泽谷黄油润光泽。

香气:兰草香气浓郁持久。

汤色:橙黄透明。

滋味:醇厚甘凉、爽口回甘。

叶底:黄亮嫩匀纯净。

3、湖南岳阳 “君山银针” 黄芽茶:

外形:芽头肥壮紧实、挺直匀齐、色泽金黄光亮。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密集包裹坚实。形似银针人称 "金镶玉"。

香气:清鲜高扬。

汤色:橙黄明净晶莹剔透。

滋味:甜爽甘醇。

叶底:肥厚嫩黄匀亮。

黄茶的品牌介绍

1、君山银针(黄芽茶)

来自于:湖南省君山银针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湖南岳阳 “君山银针” 黄茶系列产品。

2、蒙顶山茶(黄芽茶)

来自于:四川蒙顶山茶业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蒙顶山茶” 黄茶系列产品。

3、抱儿钟秀(黄芽茶)

来自于:安徽省抱儿钟秀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霍山黄芽” 黄茶系列产品。

4、汉唐清茗(黄芽茶)

来自于:安徽省霍山汉唐清茗茶叶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霍山黄芽” 黄茶系列产品。

5、味独珍(黄芽茶)

来自于: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蒙顶山茶” 黄茶系列产品。

6、 跃华 (黄芽茶)

来自于: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蒙顶山茶” 黄茶、跃华绿茶、蒙顶山石花、川茉莉花茶等产品。

7、九狮寨

来自于:湖南省九狮寨高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主营产品:黄茶、绿茶、红茶、白茶、黑茶、花茶、茶砖等加工。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和茶具 白瓷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本文标题:茶具白瓷好还是青瓷好 茶具 白瓷

本文链接:http://www.chaxuanwen.com/article/14225.html

上一篇:鉴赏银壶之八条法则的感悟 银壶知识

下一篇:更多茶器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茶器相关文章
更多茶器文章
喜欢茶器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