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风格 白茶的概念
好的文章需要慢慢品鉴,但是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白茶的概念的精彩内容等你来阅览,里面有白茶风格和白茶的概念都是给您精心准备的哦!
白茶风格 白茶的概念
提起茶叶,总会想到各种制作工艺带来的复杂风味,绿茶要杀青,红茶要发酵,普洱茶也要陈化之后才能入口……
但你有没有好奇过,最接近茶叶本身的自然味道,是怎么样的呢?
答案就藏在白茶里。
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白茶是工序最简单的一种。水灵灵的茶叶摘下来,经过日晒或阴干,自然萎凋并干燥,就成了白茶。
没有复杂工艺,不加以过多人工干预,白茶呈现出的,是最接近自然的鲜甜口感。若是日晒过的白茶,还会产生饱满的“阳光味道”,光是闻闻,就让人心情大好。
今天,就让企鹅君带你认识一下,这款返璞归真的白茶。
1 | 白茶是什么
我们之前喝过安吉白茶,那其实是绿茶,只不过因为芽叶皆白,才被冠以“白茶”之名。
而六大茶系中的“白茶”,其实是以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来区分的。茶树鲜叶经过晾晒或阴干,自然萎凋,轻微发酵、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这样的茶叶,就被称为白茶。
简单的制作工艺,也让白茶的茶毫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许多茶叶都有茶毫,但经过种种工序,难免脱落。而白茶在制成之后,依然能满被茸茸白毫,根根分明,泡水之后更是剔透晶莹。
这白毫的用处可不仅是好看。它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能为茶叶带来一种独特的“毫香”,如雨后草地一般鲜灵,带着淡淡的回甘。
茶毫一般出现在嫩芽或嫩叶上,茶叶越嫩,白毫越多,而白茶的等级划分也与之相关。顶级的白毫银针全是嫩叶,毫香自然显露,其次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白牡丹,再次是以叶片为主的寿眉。
如今,我们常见的白茶品种以福鼎大白和政和大白为主,俗称“南路”、“北路”。因为产地和制作方式的不同,以福鼎大白为代表的“北路”和以政和大白为代表的“南路”,在外形、滋味上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大多数人初尝白茶,都是从福鼎喝起,因为福鼎的产量更高,也更知名。
2 | 福鼎白茶
白茶的诞生
福鼎境内的太姥山,曾是古代道教仙家的隐居修行之地,与茶更是深有渊源。明代《广舆记》中有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
到了清朝,福鼎人开始采菜茶的壮芽制成银针,即为白毫银针之雏形。其后,又有人将太姥山上的绿雪芽移植至福鼎点头镇,下山后的“绿雪芽”适应力极强,嫩芽遍披绒毛,毫色雪白晶莹,萌芽早,产量高,被称为“福鼎大白”,也就是今天福鼎白茶的始祖。如今,太姥山上还有一株上百年的福鼎大白母树,守护着一方水土。
晒出来的福鼎白茶
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白茶的制作工艺。明田艺蘅《煮泉小品》中云:“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当然,并非所有茶类都适合生晒,但福鼎大白茶经过日晒,的确能激发出清翠鲜明的风味。
晒出好白茶,不仅需要根据风向、光照、湿度等因素调整晾晒方式,更得盼着老天爷赏脸。茶叶采摘下来,若是没遇上连日晴朗的好天气,制茶师傅手艺再好也无济于事。如今,也有茶庄采用室内萎凋工艺,借助现代设备控制温湿度,又或是将室内萎凋与日光萎凋相结合,都各有长处。
少了绿茶的杀青和红茶的全发酵,白茶中的活性酶被保留下来,在阳光照耀下活跃起来,分解茶叶中的蛋白质,生成具有鲜味和甜味的氨基酸,也为福鼎白茶带来饱满甘醇的口感,深吸一口气,肺纳间都是阳光香味。
3 | 新茶和老茶,哪种更好?
有些茶叶,随着时间流逝,会产生奇妙变化,而这正是茶的迷人之处。
譬如普洱茶,新制出来容易涩口,要耐心陈放,才焕发出醇厚香气,带着老茶特有的沧桑感。
白茶与普洱茶有相似之处,但更加有趣。新茶鲜爽甘甜,本身就足够好喝,而茶叶中的活性酶未被破坏,随着时间流逝而缓缓发酵,香气又会逐渐转变。
新茶的毫香,陈放3-5年,就会被打磨为清新的荷叶香;8年以上的白茶,则有清甜枣香;若是存放15年以上,会蜕变成醇厚甜润的药香。甜度增加的同时,冲泡出来的汤色也会逐渐从浅黄沉淀为杏黄、琥珀红。
能在漫长的岁月中,陪伴一款茶走过由新变老的历程,尝到它微妙的成长与变化,想想也很动人呢。
不过,整体而言,老白茶还是比新茶更难得一些。福鼎人将老白茶奉为消炎杀菌的圣品,小孩感冒、湿疹、牙龈肿痛,都要泡上几杯老白茶来喝,这在当地已变成民间偏方。
老白茶不仅氨基酸含量较高,黄酮含量也明显增加,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帮助。
中国茶文化之白族三道茶
好山好水孕生好茶,云南“白族三道茶”以独特的饮茶文化受到人们青睐。
“白族三道茶”也称“三般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
白族三道茶是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其中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当中,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关于三道茶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蛮书》中记载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也是三道茶配方的雏形。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逐一改变,三道茶的应用愈发广泛,渐渐成为白族人民成家立业、婚姻嫁娶、喜迎宾客的独特茶道文化形式与礼节。
三道茶
第一道——苦茶
“苦茶”需要将茶叶放在小陶罐内,在炭火上炙烤,过程中需要上下抖动一百次以上,因此又被称为“百抖茶”。“苦茶”往往只盛半杯,小口品饮,感受清苦之味。
第二道——甜茶
“甜茶”用生姜、甘草、红糖等放入铜壶中熬煮四十分钟,再佐以大理特产的乳扇、核桃仁,口感丰富,甜而不腻。不同于“苦茶”只盛半杯,“甜茶”换用大杯盛放,寓意苦尽甘来。
第三道——回味茶
“回味茶”以蜂蜜加花椒、生姜、桂皮煎茶。集合了甜、苦、辣等味,正如人生境遇,有高低曲折、顺境逆境,品过百味后,归于平淡。
烹好三道茶,品味“一苦二甜三回味”,感受酸甜苦辣,百味人生。三道茶的文化价值,离不开白族人与自然等一切事物的推进,在白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白茶,中国茶里的极简主义
提起茶叶,总会想到各种制作工艺带来的复杂风味,绿茶要杀青,红茶要发酵,普洱茶也要陈化之后才能入口……
但你有没有好奇过,最接近茶叶本身的自然味道,是怎么样的呢?
答案就藏在白茶里。
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白茶是工序最简单的一种。水灵灵的茶叶摘下来,经过日晒或阴干,自然萎凋并干燥,就成了白茶。
没有复杂工艺,不加以过多人工干预,白茶呈现出的,是最接近自然的鲜甜口感。若是日晒过的白茶,还会产生饱满的“阳光味道”,光是闻闻,就让人心情大好。
今天,就让企鹅君带你认识一下,这款返璞归真的白茶。
1 | 白茶是什么
我们之前喝过安吉白茶,那其实是绿茶,只不过因为芽叶皆白,才被冠以“白茶”之名。
而六大茶系中的“白茶”,其实是以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来区分的。茶树鲜叶经过晾晒或阴干,自然萎凋,轻微发酵、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这样的茶叶,就被称为白茶。
简单的制作工艺,也让白茶的茶毫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许多茶叶都有茶毫,但经过种种工序,难免脱落。而白茶在制成之后,依然能满被茸茸白毫,根根分明,泡水之后更是剔透晶莹。
这白毫的用处可不仅是好看。它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能为茶叶带来一种独特的“毫香”,如雨后草地一般鲜灵,带着淡淡的回甘。
茶毫一般出现在嫩芽或嫩叶上,茶叶越嫩,白毫越多,而白茶的等级划分也与之相关。顶级的白毫银针全是嫩叶,毫香自然显露,其次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白牡丹,再次是以叶片为主的寿眉。
如今,我们常见的白茶品种以福鼎大白和政和大白为主,俗称“南路”、“北路”。因为产地和制作方式的不同,以福鼎大白为代表的“北路”和以政和大白为代表的“南路”,在外形、滋味上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大多数人初尝白茶,都是从福鼎喝起,因为福鼎的产量更高,也更知名。
2 | 福鼎白茶
白茶的诞生
福鼎境内的太姥山,曾是古代道教仙家的隐居修行之地,与茶更是深有渊源。明代《广舆记》中有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
到了清朝,福鼎人开始采菜茶的壮芽制成银针,即为白毫银针之雏形。其后,又有人将太姥山上的绿雪芽移植至福鼎点头镇,下山后的“绿雪芽”适应力极强,嫩芽遍披绒毛,毫色雪白晶莹,萌芽早,产量高,被称为“福鼎大白”,也就是今天福鼎白茶的始祖。如今,太姥山上还有一株上百年的福鼎大白母树,守护着一方水土。
晒出来的福鼎白茶
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白茶的制作工艺。明田艺蘅《煮泉小品》中云:“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当然,并非所有茶类都适合生晒,但福鼎大白茶经过日晒,的确能激发出清翠鲜明的风味。
晒出好白茶,不仅需要根据风向、光照、湿度等因素调整晾晒方式,更得盼着老天爷赏脸。茶叶采摘下来,若是没遇上连日晴朗的好天气,制茶师傅手艺再好也无济于事。如今,也有茶庄采用室内萎凋工艺,借助现代设备控制温湿度,又或是将室内萎凋与日光萎凋相结合,都各有长处。
少了绿茶的杀青和红茶的全发酵,白茶中的活性酶被保留下来,在阳光照耀下活跃起来,分解茶叶中的蛋白质,生成具有鲜味和甜味的氨基酸,也为福鼎白茶带来饱满甘醇的口感,深吸一口气,肺纳间都是阳光香味。
3 | 新茶和老茶,哪种更好?
有些茶叶,随着时间流逝,会产生奇妙变化,而这正是茶的迷人之处。
譬如普洱茶,新制出来容易涩口,要耐心陈放,才焕发出醇厚香气,带着老茶特有的沧桑感。
白茶与普洱茶有相似之处,但更加有趣。新茶鲜爽甘甜,本身就足够好喝,而茶叶中的活性酶未被破坏,随着时间流逝而缓缓发酵,香气又会逐渐转变。
新茶的毫香,陈放3-5年,就会被打磨为清新的荷叶香;8年以上的白茶,则有清甜枣香;若是存放15年以上,会蜕变成醇厚甜润的药香。甜度增加的同时,冲泡出来的汤色也会逐渐从浅黄沉淀为杏黄、琥珀红。
能在漫长的岁月中,陪伴一款茶走过由新变老的历程,尝到它微妙的成长与变化,想想也很动人呢。
不过,整体而言,老白茶还是比新茶更难得一些。福鼎人将老白茶奉为消炎杀菌的圣品,小孩感冒、湿疹、牙龈肿痛,都要泡上几杯老白茶来喝,这在当地已变成民间偏方。
老白茶不仅氨基酸含量较高,黄酮含量也明显增加,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帮助。
一文读懂白茶,为何白茶是六大茶类种的另类
白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新白茶偏凉性,老白茶茶性相对温和,而跟其它五大茶类相比,白茶,可谓是极简中的极简:制作最为简单自然,工序最少。
白茶虽工艺至简,但内涵却很丰富。
两大传统制作工艺:萎凋、干燥
白茶的制作工艺,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萎凋,萎凋也分为日光萎凋、室内萎凋,简单来说就是日晒和阴干。
这两大工艺传统有着明显地域性特征,比如以福鼎为代表的日晒传统为主,以建阳和政和为代表的阴干传统为主。
日晒或者阴干,都是工艺手法,原理相同。
都讲究自然成品,不炒不揉,低温萎凋、干燥,保留茶叶里的活性酶,促使鲜叶成分发生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果香或花香的清香、醇甜的口感。
三大品类
因制作原料的树种不同分为:小白茶、大白茶、水仙白茶
a、小白茶,指的是利用菜茶群体种作为原材料制作的白茶,跟大白茶树种对比而得名。
小白茶的等级,主要有贡眉、寿眉之分,贡眉是芽叶茶,寿眉是梗叶茶。
b、大白茶,是人们在菜茶群体种里面培育出来的无性繁殖树种,植株相对高大,芽头肥壮、叶片舒张而且大,产量高。
大白茶的主要等级包括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c、水仙白茶,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诞生于建阳小湖镇,采用闽北水仙树种制作,同时也是白牡丹等级的源头。
水仙白茶是白茶传统三大品类中诞生时间最晚的,采制等级包括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白茶的四个品种:
白茶根据采摘时间和鲜叶形态,又分为四个等级: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
a、白毫银针
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单芽为原料制成。披满白毫,条索欣长,色白如银,外形似针,因此得名白毫银针。
特点: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由于白毫银针采摘时气温低,氨基酸含量高,因此它的鲜爽度最高。
b、白牡丹
以大白茶或水仙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制成。泡在杯中,如牡丹花开放,显白色,所以叫白牡丹。
特点:花香高扬,汤色杏黄或橙黄,汤味鲜醇。白牡丹既保留了白毫银针鲜爽的特点,又带有特定的香气。
c、贡眉
以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为原料制成,毫比较小,叶细嫩。
特点:汤色浅橙黄色,醇爽甘甜,持久耐泡。
d、寿眉
以大白茶、水仙或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或叶片制成。叶子比较大,还有一些梗,一般采摘在四月底。
特点:香气纯正,汤色橙黄,滋味鲜纯。虽然叶子、茶梗较多。
但发酵充分的寿眉往往比白牡丹甚至白毫银针口感更佳,滋味香气会产生荷叶香到枣香再到药香的转变。
六大核心树种 菜茶、 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水仙、福安大白茶
这六大核心树种分布区域较广。
比如菜茶,在建阳、政和、福鼎(包括当地的土茶)、武夷山、福安等多个福建茶叶产区都有分布,福建辖区之外也有很多,比如江西等地。
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是福鼎的核心品类,除了福鼎,其他产区也多有种植。
而且省份分布极广,这跟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优质茶苗输出有很多关系。
数十亿株茶苗被引种到外地,包括现在争议非常大的四川。
政和大白茶是政和产区的核心代表品类,但是在当地的产量也不高。
在闽北地区,种植最多的白茶品类反倒是诞生于福安的福安大白茶(也称高岭大白茶)。
以上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白茶风格和白茶的概念的文章,喜欢小编的给小编点赞收藏把。
下一篇:更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