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极寒天气的成因 欧洲寒流事件是哪一年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欧洲极寒天气的成因 欧洲寒流事件是哪一年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欧洲极寒天气的成因 欧洲寒流事件是哪一年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和中纬度地区温度差缩小的原因?
异常寒冷的天气正在席卷全球。74年来最冷的冬天让俄罗斯陷入瘫痪;中国中东部、美国东部等全球多地在圣诞节前也集体刷新了入冬以来的最低气温纪录。
很多人开始质疑“全球变暖”,认为近来的极度寒冷和“全球变暖”的说法相矛盾。事实上,冬天的极寒天气,正是全球变暖的结果。全球变暖导致极地海冰大量融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影响气流和洋流系统,超级寒冬出现了。
全球变暖导致海冰融化,北极冷空气南下
2023年3月,英国气象局发表最新报告,全球气温自1900年以来上涨了0.75摄氏度。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越来越多的海冰融化。据英国利兹大学与NASA等组成的研究小组推算,过去20年内南极与格陵兰岛的冰盖总计消失了4.26万亿吨。其中,格陵兰岛冰盖融化的面积就达2,94万亿吨,融化的冰水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1厘米。今年3月至9月,北极融化海冰面积多达1183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国土面积还大,冰层覆盖面积创“历史新低”(摘自世界气象组织报告)。
北极海冰的减少,会影响极地高压天气系统的发展,将北极和西伯利亚的寒风带到广阔的欧亚大陆。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for Polarand Marine
Research,AWI)科学家证实:北极海冰的减少与极地区域高压的发展之间存在关系,后者影响着南部低纬度地区的气流模式。
一般来说,北极极地中心被低气压控制,周围的高气压包围着极冷的空气。这种情况下,冷空气限制在极地范围内,不易南下,所以人们会感觉冬天并没那么冷。而随着海冰逐渐减少,高气压逐渐控制了北极极地中心。
随着海冰减少,北极海域裸露出大片水域。深色系的海水比雪白的海冰更加吸热,大量的热量从海水中释放出来,寒冷的空气因此升温。不断上升的暖空气聚集在极地高空,逐渐形成高压。一直限制在极地范围的冷空气被排挤南下,导致寒流出现,从而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气温。
全球变暖导致海冰融化,赤道热能无法传送到北大西洋地区
温盐环流在冰山融化的影响下减缓甚至停滞,来自赤道的温暖热能将无法被传送到寒冷北大西洋地区。
由于风力和密度差异等,海水会沿一定途径大规模流动,形成洋流。这些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于人,影响人冷热感和健康的环境)的主要调节者。
在欧洲大陆的西边,大西洋的东北区域,有一支自西南向东北流动的洋流--北大西洋温盐环流,它给欧洲带去了温暖湿润的空气和丰富的降雨,使北欧的冬天不至于那么严寒,这支暖流也相似地影响到北美东北部,如果没有它,北欧的冬天就会变得异常寒冷,不仅如此,北半球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温都要受到影响。大西洋温盐环流,就像一条将热能从赤道送往北大西洋的传送带。
然而,根据各种气候模式分析,冰山融化使更多的淡水流入海洋,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海水盐度减小,这可能让温盐环流减缓甚至完全停滞。没有温盐环流,来自赤道的热能将无法被传送到北大西洋地区,于是,北美东部和西欧等地区就会变得寒冷。
当然,冬季极度的天气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造成,而全球变暖是背后一个重要的推手。
2023年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寒潮,给那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什么灾难?_百度...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卡西姆·阿斯拉尔
去年全球大旱极寒史上罕见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指出
百年一遇极端天气或将变20年一遇
以往100年将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将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的程度。等到了这个世纪的尾声,在2003年欧洲夏天遭遇的那种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
尽管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气环流形势与2023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很大不同,但人们对雨雪冰冻灾害是否再现仍心存忧虑。更让人感到混乱的是:不是都说暖冬了吗?怎么冬天还这么冷?在经历了去年年初和年末两次让人印象深刻的寒潮之后,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天气研究计划负责人卡西姆·阿斯拉尔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23年很可能成为历史上最热的一年。百年一遇的灾害将可能变为“二十年一遇”。到本世纪末,一些现在看来少有的极端天气事件将不再显得很特别。
全球严寒、洪灾、高温轮番上演,去年中国遭遇最具破坏性泥石流
本报记者:您曾讲过,“20年来我们从未见过极端天气事件如此频繁、集中地发生。”那么2023年让您印象最为深刻的极端天气事件有哪些?
卡西姆·阿斯拉尔:2023年有很多的极端气象事件,这里列举当中的主要部分:在2023~2023年间的冬季,包括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在内的北半球被极端寒冷大范围笼罩着。在美国,数以百计的日最低温度被刷新。在欧洲,暴雪中断了空中和陆路交通。相反,在北极和加拿大情况却减缓了很多。
2023年夏季,巴基斯坦遭受了历史上最糟糕的洪灾,2000多万人受灾。2023年6月,是莫斯科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最炎热的月份。气温超出长期录得的平均值多达7.8℃。从7月开始一直到8月中旬的高温导致俄罗斯欧洲国土部分爆发大规模的山林大火,有害气体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人。
不管是俄罗斯热浪还是巴基斯坦洪灾,都和发生在北半球大气流的“阻塞事件”有关,它让天气模式保持静态,令热量和湿气都不能散开。
在中国许多地方,高温打破了历史极端记录,因此中国有了史上最热的夏季。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也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8月,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的舟曲遭遇了中国有记录以来最具破坏性的泥石流。
冷冬、干旱、炎热都与大气层“阻塞”有关,2023年或为史上最热一年
本报记者:造成这些天气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卡西姆·阿斯拉尔:北半球冬季的极端气象(欧美和亚洲的严寒)和北极的变暖都与大范围的大气干扰有关,这又与北冰洋、北大西洋涛动,以及北半球大气流的“阻塞事件”让天气在部分国家保持模式静态有关。
欧洲和欧亚地区在这个夏季的极端炎热和干旱、巴基斯坦在季风季节遭遇强降雨,也和大气层的“阻塞”有关系。它有效地阻隔了俄罗斯的热力散发,也阻挡了巴基斯坦的湿气挥发,将它们“锁”在特定的区域,让这些热和湿气变得更加强烈。
至于其他的极端气象发生原因就比较复杂。很难将一个单一的极端气象事件归结于气候变化。但是要指出的是,气候科学家们确实预测极端气象事件会增加,尤其是极端炎热事件,这是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2023年有望进入史上最热年份的前三甲,并且可能成为最热的那一年。
单一寒潮难归因于气候变化,预计高温更频密、寒冷频率会降低
本报记者:像最近欧洲出现的大范围寒潮天气,是否说明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变缓?
卡西姆·阿斯拉尔:难把一个单一的极端事件归因于气候变化。目前欧洲正在重复着和前一年冬季差不多的气候条件,上面已经说到过。它是复杂的大气现象的结果,也是与北冰洋和极地地区变暖的因素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WCRP(全球天气研究计划)研究每一个事件,希望弄明白发生的原因以便我们能造出一个计算机模型,让未来的预测更加精确。
本报记者:您提到WCRP利用电脑模型研究预测今后50年至100年大气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形式等,那么目前电脑模拟出来的场景会有多恶劣?
卡西姆·阿斯拉尔:早在1990年,气候模型已经预测到在一个变暖的地球上将会出现更强和更频繁的极端气象事件。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首份评估报告称,高温事件的出现频率在未来将更频密。寒冷事件在当时预计出现频率会降低。空气流动的不断变化和它覆盖范围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有所涉及,但是报告认为难以预测。
今年极端气候事件尚难预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减少极端天气
本报记者:您能告诉我们2023年会不会发生和2023年同样或者更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吗?
卡西姆·阿斯拉尔:在这个阶段,还不可能预测2023年将发生什么极端气候事件。不过,关于气候变化的政府间座谈会议已经预计气候变化肯定会让极端事件的发生数量增加,特别是热浪和干旱。例如,以往100年将才出现一次的热浪,将可能变为20年出现一次的程度。等到了这个世纪的尾声,在2003年欧洲夏天遭遇的那种极端炎热可能不再显得很特别。
本报记者:您曾提到,WCRP的另一项任务是“指导人们防范极端天气”,您能告诉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防范这样的极端天气吗?
卡西姆·阿斯拉尔:由于在我们大气中温室气体的聚集,地球将继续变暖,因此可能导致在未来出现气象极端事件的增加。即使现在“关掉”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阀门,我们也不能在全局上叫停变暖的趋势,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减慢变暖的步伐和由此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世界气象组织正在搭建一个针对气候服务的国际框架,以便提供适应气候变化的有关信息和服务。WCRP和其兄弟研究项目共同领导下的气候研究,目前正在草拟评估和预测未来极端气候事件风险的量化评估方法。此外,各国需要加强研究,加强观察和监测能力,以便提供预计和减少有关系统的脆弱性。
近期极端天气
新年伊始,大范围的低温雨雪让湖南、贵州、广西等地陷入到一场人们似曾相识的交通拥堵中。
在此之前,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中东部和我国南方出现了今冬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广东遭遇了35年来历史同期的最低气温。
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相继遭遇了强降雪,美国中北部也遭遇暴风雪袭击。
在近日揭晓的由中国气象局主办的“202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中,大旱、强降雨、泥石流、沙尘暴占据了榜单的显眼位置,其中,位居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前三甲的分别是“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刷新气象记录”、“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新疆出现近60年来最严重雪灾”。
排在2023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前三位的分别是“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近50℃”、“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森林大火”。
全球变暖和北极涛动有什么联系?求高人指点!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极寒天气呢?去年12月份入冬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续发展,易导致我国大部冬季气温偏低。同时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西伯利亚高压持续偏强,海陆热力差异加大,有利于东亚冬季风偏强,带来冷空气。
特别是1月中旬后期,春节前夕,大气环流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北极涛动出现明显转折,极地冷空气向南扩散,同时高纬地区乌拉尔阻塞高压建立并维持,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而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常有阻塞高压,当它们稳定维持时,中国南方多连续阴雨,冬季多雨雪冰冻天气;当乌拉尔阻塞高压减弱崩溃时,常引起中国的寒潮爆发。
为什么北极涛动会导致极寒天气呢?北极涛动指的是北极地区的气压变动情况,通常北极地区为高空强低压控制,相应的冷空气会收缩在北极附近地区,而中纬度相应的气温偏高;反过来,当北极地区高空为高压控制时,极地地区的冷空气就会受挤压向南爆发,在冷气团经过的地区,就会出现强烈的降温和寒潮天气。
今年,北极上空在这个冬季的高气压是1950年以来最显著的。至今没有人知道为何北极气压会出现这种极端变化。由于北极上空的高气压,寒带喷射气流都被挤压到比以往更远的南部地区,造成欧洲和中国出现寒冬。
阶段性低温不代表变暖停滞
入冬以来,中国平均气温为-5.5℃,比常年同期偏低0.9℃,为近27年来同期次低值。不仅我国,欧洲多国也遭遇了严寒天气。每年到了最冷的一段时间,都有市民怀疑:是不是遭遇了多少年未遇的“极寒”天气?与近几年相比,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2023年、2023年、2023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2023年、2023年和2023年,其中2023年的情况差不多算最严重的。
近年来连续出现的“冷事件”是地球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反馈机制的必然结果:首先,气候变暖引起气候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寒冷气候期是正常现象;其次,气候变化有其自然属性和规律。最后,将感觉上的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加剧,完全归因于气候变暖是不客观的,异常和灾害在较暖期和较冷期都可能出现。全球变暖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总体的趋势是上升的,阶段性低温不能说明气候变暖停滞或减缓。地球变暖已是不争的现实,短暂的极寒天气,改变不了全球变暖,地球需要人类的呵护。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欧洲极寒天气的成因 欧洲寒流事件是哪一年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欧洲极寒天气的成因 欧洲寒流事件是哪一年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