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糯3号水稻品种龙粳 龙糯3号水稻品种来源
时间:2023-09-26 12:08:19 浏览量:
龙粳3013水稻品种简介(种子来源、亩产量、抗倒伏)
龙粳301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培育的品种,抗倒伏能力强。龙粳3013水稻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10℃活动积温2400℃区域种植。龙粳3013水稻在适应区播种期4月15日~4月25日,插秧期5月15日~5月25日,收获期9月30日~10月10日。龙粳3013水稻品种审定介绍
审定编号:黑审稻2021L0076
作物名称:水稻
品种名称:龙粳3013
申请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2012年以龙生07084为母本,龙粳53为父本杂交,2013年接种其F1代花药离体培养,后经系谱方法选育而成。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龙粳3013水稻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10℃活动积温2400℃区域种植。
龙粳3013水稻新品种特征特性
品种特性
龙粳3013水稻属于普通粳稻品种,该水稻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0天左右。
该水稻品种主茎11片叶,圆粒型,株盯碧高89.9厘米左右,穗长14.8厘米左右,每穗粒数222粒左右,千粒重26.0克左右。
两年品质分析结果
龙粳3013稻谷的出糙率83.6%~83.9%,整精米率65.8%~71.9%,垩白粒米率11%~16%,垩白度2.3%~2.9%。
该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87%~18.4%,胶稠度73毫米~76毫米,粗蛋白干基6.65%~7.64%,食味品质80分~85分,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
龙粳3013水稻抗叶瘟5级,穗颈瘟3~5级,抗倒伏性能强。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4.57%~27.36%。同时,龙粳3013水稻耐病虫,耐病毒的能力也很好
亩产量表现
2018~2019年参加联合体区域试验,龙粳3013水稻的平均公顷产量8598.4公斤,较对照品种龙衫则镇或粗粳31增产8.8%。
2020年参加联合体生产试验,龙粳3013水稻的平均公顷产量8995.6公斤,较对照品种龙粳31增产8.9%。
龙粳3013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时间
龙粳3013水稻在适应区播种期4月15日~4月25日,插秧期5月15日~5月25日,收获期9月30日~10月10日。
该水稻品种的秧龄30天,插秧规格为30厘米×13.3厘米,每穴4~5株。
2、施肥
一般公顷施纯氮110公斤,氮_磷_钾=2.4_1_1.6。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分基肥、穗肥两次施入,每次各施40公斤、34公斤。
氮肥施用方法与配比:基肥_蘖肥_穗肥=5_3_2。
基肥量:纯氮55公斤,纯磷46公斤,纯钾40公斤。
蘖肥量:纯氮33公斤。
穗肥量:纯氮22公斤,纯钾34公斤。
水稻品种龙庆稻3号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下樱答做列步骤:
整地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当今多用机器整地了。
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插秧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举基健壮的成长,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灌排水
水稻比较依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分灌溉。
收成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干燥、筛选
收成的稻谷需要干燥,过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晒谷,需时时翻动,让稻谷干燥。筛选则是将瘪谷等杂质删掉,用电动分谷机、脊衡风车或手工抖动分谷,利用风力将饱满有重量的稻谷自动筛选出来。
病害
水稻病害
水稻三大主要病害是: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其它重要病害有稻曲病、恶苗病、霜霉病等。病害流行暴发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感病品种比重增大,病菌生理小种增多,耕作栽培制度变化等向着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危害的方向发展。
1.防治对象要明确
针对田间病虫害种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农药防治。农药进行混配时,其农药的含量要搞清楚,特别是穗颈瘟防治,三环唑有2种剂型,切不得搞错。
2.不要随意加大农药的用量
盲目加大药剂用量,则加大了病虫防治的成本,又易使作物发生药害。另外农药一定要注意现配现用,防止农药间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夏秋时节雷雨天多,在农药中添加助剂既可以增进药液的效果,又可延缓雨水的冲刷,较好地保证了防效。
稻瘟病
水稻病害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上为害。
恶苗病
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
穗颈瘟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三是科学用水,防止深水漫灌,保持田间干燥,连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水;四是应用药剂防治,在破口前2~3天,每亩用40%富士1号乳油75~100毫升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50~75千克喷雾,7~10天后根据天气情况再喷药一次。
害虫
外源性害虫即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如褐稻虱、白背稻虱、稻纵卷叶螟、粘虫等。本世纪迁飞性稻飞虱发生相对偏轻,但不能麻痹,加强监控,防止回升;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特别是第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大发生,对粳稻穗期造成严重为害。内源性害虫即本地虫源、本地繁殖、本地为害,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灰飞虱、稻蓟马等。本世纪螟虫兴风作浪,灰飞虱小虫闹大灾。
灰飞虱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
灰飞虱暴发因素有8个:
⑴粳稻面积扩增,感虫感病品种覆盖面积大,带毒虫增加。
⑵少免耕、麦套稻、稻套稻有利于灰飞虱增殖。
⑶麦田杂草防治放松,三边(田边、沟边、路边)杂草较少有人问津。
⑷秋季代数量猛增,越冬基数增加。
⑸全球气候变暖,暖冬频率增加。
⑹对路农药不多,农药质量不高,施药技术不佳。
⑺吡虫啉防效降低,可能已发生抗药性。
⑻治螟用药频率高,有机磷农药为主,农田天敌减少。
防治策略: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抗虫品种为先导,实施以防治灰飞虱为中心的化学防治与生态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
农业防治具体措施是:大力推广旋耕、深耕,压缩麦套稻、稻套麦;适当调整水稻品种布局;淘汰感病品种,选育与推广抗虫抗病品种,强化春后对麦田杂草清除措施(特别是禾本科杂草),力求做到面面光。秧田选择远离虫源田,建立无毒秧田。适度推迟水稻播期,推广抛秧、机插秧等栽培方式。
稻纵卷叶螟
本世纪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迁入代数和迁入数量增加。第4代(8月下旬~9月上中旬)本地虫源滞
水稻纹枯病症状
留本地,水稻正处穗期,功能叶受害,产量损失大。
不迁出的原因是:
⑴栽培制度变革,营养条件有利于第4代激增。粳稻叶片营养条件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⑵秋季持续高温,有利于增加第4代滞留量。稻纵卷叶螟是喜温喜湿性昆虫,温度是影响发育与繁殖的主要关键因素,25~28℃为最适温度。
⑶无节制施用高毒农药影响了生物多样化,天敌作用降低。
控制稻纵卷叶螟最有效的天敌是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赤扁胶小蜂、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这些天敌对农药很敏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策略是:治前压后,压3控4;治早治小,重点打2龄高峰。农药品种有锐劲特、毒死蜱、阿维菌素、乙酰甲胺磷、杀虫单、三唑磷、Bt复配剂等。原则是狠、准。防治指标是:分蘖100~120头/百穴,穗期60~80头/百穴。
施肥要点
民谚说:“秧好一半禾”,这说明水稻秧苗健壮是增产的基础,另一半禾是指秧苗移栽后的管理。水稻秧苗在本田的生长期比秧苗长的多,早。中、晚稻都在100天以上。此期水稻要经过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到成熟期几个时期。这段时间水稻营养的及时供应更为重要。
一般本田施肥铵水稻的生育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是指从移栽至分孽终止,也就是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此时以促进有效分粟和争取多穗为目标;中期是指水稻生育已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花粉形成时期),此时以壮秆攻大穗为目标,但施肥不能过多;后期是指水稻进人抽穗到成熟的时期,此时以攻粒多、粒饱为主,既要保住不脱肥,又不能贪青晚熟。
以上水稻三个时期的施肥方法,实际上是指施肥的原则、理论和目标,真正实践起来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也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水稻品种来确定施肥量的多少,也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具体说就是看土壤是肥还是瘦,土壤质地是沙还是勃。如果土壤又肥又沙,则施肥量要减少,土质是勃而瘦,施肥量就要加大,这就叫看土施肥。此外,还要注意看苗施肥,苗壮少施,苗瘦多施,这就是下面施肥量中,为什么要有一个幅度的缘故。
现将水稻本田的肥料施用量分绍如下:第一是底肥,也叫基肥,包括有机肥和各种化肥。有机肥用量为每667平方米2000~3000千克,化肥用量为硫酸铵3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30~5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以上这些肥料均在耙田前一次施入,耙田后可使肥、土、水相融,以减少肥料流失。第二是追肥,追肥以氮素化肥为主,如果总的追肥量每667平方米不超过30千克硫酸铵,其大致的肥料分配如下:①面肥。插秧前耙田时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②分蘖肥。插秧后10~15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5~10千克。③穗肥。在拔节初期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8~10千克。④粒肥。抽穗前7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铵3~5千克。
主要品类
由于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知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的稻,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因此稻的品种究竟有多少,是很难估算的。有以非洲米和亚洲米作分类,不过较简明的分类是依稻谷的淀粉成份来粗分。稻米的淀粉分为直链及支链两种。支链淀粉越多,煮熟後会黏性越高。
籼稻和粳稻
籼稻(Indicarice):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属中黏性。籼
种植
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稻(Japonicarice):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用途为一般食米。
籼稻和粳稻是长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尤其是温度条件而形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两者在形态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显差异。在世界产稻国中,只有中国是籼粳稻并存,而且面积都很大,地理分布明显。籼稻主要集中于中国华南热带和淮河以南亚热带的低地,分布范围较粳稻窄。籼稻具有耐热,耐强光的习性,它的植物学特性为粒形细长,米质粘性差,叶片粗糙多毛,颗壳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较易落粒等,都与野生稻类似,因此,籼稻是由野生稻演变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粳稻分布范围广泛,从南方的高寒山区,云贵高原到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均有栽培。粳稻具有耐寒,耐弱光的习性,粒形短圆,米质粘性较强,叶面少毛或无毛,颖毛长密,不易落粒等特性,与野生稻有较大差异。因此,可以说粳稻是人类将籼稻由南向北,由低向高引种后,逐渐适应低温的变异型。
早、中、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陆稻
水稻种在水田,陆稻种在旱地。水陆稻形态上差异较小,生理上差异较大。水、陆稻均有通气组织,但陆稻种子发芽时需水较少,吸水力强,发芽较快;陆稻的茎叶保护组织发达,抗热性强;根系发达,根毛多,对水分减少的适应性强。陆稻可以旱种,也可水种,有些品种既可作陆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陆稻产量一般较低,陆稻逐渐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区只仑有少量陆稻栽培。
非糯稻和糯稻
糯稻:中支链淀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籼糯。粳糯外观圆短,籼糯外观细长,颜色均为白色不透明,煮熟后米饭较软、黏。通常粳糯用于酿酒、米糕,籼糯用于八宝粥、粽子。
中国做主食的为非糯米,做糕点或酿酒用为糯米,两者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非糯稻粘性弱。粘性强弱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糯米的淀粉结构以支链淀粉为主,非糯稻则含直链淀粉多。当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淀粉变成蓝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红色。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强。
此外,在水稻分类学上,根据稻作栽培方式和生长期内需水量的多少,有水稻和旱稻之分。旱稻,也称陆稻,是种植于旱地靠雨养或只辅以少量灌溉的的稻作,一生灌水量仅为水稻的1/4~1/10,适于低洼易涝旱地、雨水较多的山地及水源不足或能源紧缺的稻区种植。
旱稻和水稻
要了解稻,最基本的分法,往往先根据稻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是水份灌溉来区分,因此稻又可分为水稻和旱稻。但多数研究稻作的机构,都针对于水稻,旱稻的比例较少。
旱稻又可称陆稻,它与水稻的主要品种其实大同小异,一样有籼、粳两个亚种。有些水稻可在旱地直接栽种(但产量较少),也能在水田中栽种。旱稻则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就算缺少水份灌溉,也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结出穗来。旱稻多种在降雨稀少的山区,也因地域不同,演化出许多特别的山地稻种。旱稻已成为人工杂交稻米的重要研究方向,可帮助农民节省灌溉用水。
有一说最早的旱稻可能是占城稻。中国古籍宋史《食货志》就曾经记载,“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但仍有争议,原因就在于学者怀疑以地区气候来论,占城稻有可能是水稻旱种,而非最早的旱稻。
人工稻
提到人工水稻,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学方法产出世界上首例的杂交水稻,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经过四年的研究,带领团队从世界上几百个稻种中探索,并在稻种的自花授粉上有了自己的心得。袁隆平认为野稻并不一定全为自花授粉,他在海南岛找寻到一种野稻称为“野败”,并成功的与现有水稻配种出一些组合稻种。这些组合稻种无法自体授粉,而需仰赖旁株稻种的雄蕊授粉,但产量比原水稻多上一倍。不过最初的几年,培育出的新稻虽然稻量增加,而且多数没有花粉,符合新品种的需求,但其中有的却有花粉,能产出下一代,而且稻量不丰;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一直到了第九年,上万株的新稻都没有花粉,达成了新品种的要求,也就是袁隆平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参见: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
2012优质水稻 品种
2012年黑龙江水稻龙粳系列品种(2012-02-0216:13:54)品种名称:龙粳30
品种审定编号:黑审稻2011003 原代号:松05-274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黑龙江省龙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品种来源:以龙花97122为母本,龙花961253为父本,系谱方法选育而成。特征特性 粳稻品种。主茎12片叶,株高87.1厘米左右,穗长17.7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16粒左右,千粒重25.1克左右。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80.4%~81.6%,整精米率启冲61.8%~65.0%,垩白粒米率3.5%~7.0%,垩白度0.3%~1.0%,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48%~18.54%,胶稠度71毫米~79毫米,食味品质80~81分。接种鉴定结果:叶瘟0~5级,穗颈瘟0~3级;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7.85%~12.7%。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4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450℃左右。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431.8公斤,较对照品种垦稻12增产8.5%;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074.9公斤,较对照品种垦稻12增产11.6%。栽培技术要点 4月15~25日播种,5月15~25日插秧。插秧规格为3013.3厘米左右,每穴4~6株。中等肥力地块公顷施尿素200公斤、二铵100公斤、硫酸钾100公斤。尿素分基肥、蘖肥、穗肥、粒肥施入,二铵全部作基肥施入,钾肥分基肥、穗肥施入。花达水插秧,分蘖期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晒田,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及时收获。注意事项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及时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品种名称:龙粳31
品种审定编号:黑审稻2011004原代号:龙花01-687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黑龙江省龙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品种来源:以龙花96-1513为母本,垦稻8号为父本,接种其F1花药离体培养,后经系谱方法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粳稻品种。主茎11片叶,株高92厘米左右,穗长15.7厘米左右,每穗粒数86粒左右,千粒重26.3克左右。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81.1%~81.2%,整精米率71.6%~71.8%,垩白粒米率0.0%~2.0%,垩白度0.0%~0.1%,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89%~17.43%,胶稠度70.5毫米~71.0毫米,食味品质79~82分。接种鉴定结果:叶瘟3~5级,穗颈瘟1~5级;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11.39%~14.1%。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0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350℃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4月15~25日播种,5月15~25日插秧。插秧规格为3013.3厘米左右,每穴3~4株。中等肥力地块公顷施尿素200~250公斤,二铵100公斤,硫酸钾100~150公斤。花达水插秧,分蘖期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晒田,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慎旁磨及时收获。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产量表现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165.4公斤,较对照品种空育131增产5.7%;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139.8公斤,较对照品种空育131增产12.6%。
龙粳32品种审定编号:黑审稻2011006原代号:龙组01-4160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黑龙江省龙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品种来源:以龙花96-1560为母本,龙选9707为父本,接种其F1代幼穗组织培养,后经系谱方法选育而成。特征特性 粳稻品种。主茎11片叶,株高91厘宽斗米左右,穗长15.2厘米左右,每穗粒数90粒左右,千粒重25.2克左右。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79.0%~80.5%,整精米率62.4%~69.1%,垩白粒米率1.0%~1.0%,垩白度0.1%~0.1%,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7.82%~18.38%,胶稠度69.0毫米~74.5毫米,食味品质77~80分。接种鉴定结果:叶瘟3级,穗颈瘟1~3级。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6.1%~15.39%。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7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250℃左右。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840.4公斤,较对照品种龙粳20增产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983.9公斤,较对照品种龙粳20增产8.2%。栽培技术要点 4月15~25日播种,5月15~25日插秧。插秧规格为3013.3厘米左右,每穴3~4株。中等肥力地块公顷施尿素200~250公斤,二铵100公斤,硫酸钾100~150公斤,其中40%氮肥、全部磷肥、60%钾肥作基肥,其余肥量作追肥分2~3次施入。花达水插秧,分蘖期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晒田,后期湿润灌溉。成熟后及时收获。注意事项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及时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品种代号:龙交04-908 亲本来源:母本:垦稻8父本:龙粳13 选育单位:黑龙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特点特征主茎12片叶,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4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450℃,与对照品种垦稻12同熟期。株高87.0厘米,穗长17.5厘米,平均每穗粒数100粒左右,千粒重27克,籽粒椭圆,秆黄色。株型收敛,剑叶开张 角度小,分蘖力强,穗位整齐,活秆成熟,秆强抗倒,抗病。耐冷。 2009-2010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结果:出糙率:81.4%,整精米 率68.8%,垩白粒率2.0%,垩白度0.1%,直链淀粉含量19.63%,胶稠度76.0毫米,食味品质80分。米质主要指标达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抗性鉴定抗稻瘟病鉴定结果(三年之间的幅度):叶瘟0-3级,穗颈瘟1-3级。耐冷性鉴定结果(三年之间的幅度):处理空壳率1.7-15.0%。产量表现2008-2009年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635.5公斤,平均公顷产8644.5公斤,较对照垦稻12平均增产6.2%。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 品种代号:龙生01-028-2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 育种方式:取F1代花药采用生物手段育成。特点特征 主茎11片叶,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0天左右,比对照品种龙粳20稍早,需≥10℃活动积温2250℃分蘖力较强,株高90厘米左右,穗长16厘米左右,每穗粒数92粒左右,千粒重26.0克左右,颖尖秆黄色。抗病性较强,秆强抗倒,耐寒性强,整齐度好。外观米质佳,出米率高。产量表现 2007年所产量鉴定产量8749.7公斤/公顷,较对照合江19号增产10.2%。2008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预备试验,2009-2010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区域试验,均表现良好:2011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生产试验:一般公顷产量在8000~9000公斤。栽培要点4月15~25日播种,5月15~25日插秧。插秧规格为30X13.3厘米左右,每穴3~4株。中等肥力地块公顷施尿素200~220公斤,二铵100公斤,硫酸钾100~150公斤。花达水插秧,分蘖期浅水灌溉,分蘖末期晒田,后期湿润灌溉。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及时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得发生。成熟及时收获。本品种亦可直播栽培。 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
龙粳37品种代号:龙育03-1789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特点特征 主茎10片叶,分蘖力强。株高85厘米,穗大,每穗100粒左右,千粒重29 克左右,粒型偏长偶尔带稀芒,外观品质好,优质,高产,抗倒伏,抗稻瘟病性强,活秆成熟。生育期125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250℃左右,同“龙粳28”熟期相仿。可采用93-4寸规格,每穴插4-5株,中等地力中上等肥栽培较好。 1.早熟、优质粒型偏长2抗倒伏3抗病耐冷适应区域 第三积温带下限直播栽培和第四积温带插秧栽培
龙粳38品种代号:龙交06-192(软米) 亲本来源:母本:沈农265父本:上育418 育成手段:F1代种子用60Co对其种子辐射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特点特征 粳稻,软米品种,主茎12~13片叶,生育日数为135天左右。株高93厘米,穗长17.3厘米,平均每穗粒数120粒,粒形椭圆,千粒重26.5克左右。株型收敛,叶片短、直、厚,分蘖能力中上等,成穗率高,活秆成熟,抗倒性突出。出糙率:81.9%,整精米率68.7%,垩白度0.4%,垩白粒率2.0%,直链淀粉15.77%,胶稠度95.5毫米,食味品质84分。米饭光滑、柔软、不回生,品质主要指标达国家一级优质粳米标准。抗性鉴定 人工接种:叶瘟0级,穗颈瘟3级 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11.54%产量表现 2008年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911.8公斤,2009年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499.2公斤。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