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罗氏虾苗技术视频 培育罗氏虾苗技术要点
罗氏虾怎么养 罗氏虾养殖技术
1、养殖设备。鼓风机、底部微孔管充氧系统、功率配置,主要包括风机、PVC管、微孔曝气器、戚磨阀开关等。2、虾池消毒。新虾池应在进水前暴露在2-3d处,而旧虾池应去除过多的泥。然后,用新鲜的石灰清洁池塘,杀死水中的各种有害生物和会吃虾苗的鱼。
3、选留亲虾。亲虾选运亲虾一般从成虾中选留,雌虾要求体长10厘米以上,体重30克以上。雄虾要求更大一些。从外观上看,应无伤残,体色鲜艳,虾体肥壮。以选1-2冬龄成虾作亲虾橘隐为宜。雌雄比为4-5:1。
4、投饵要点。罗氏虾对饵料选择性较强,在自然条件下,它们主要以动物性活饵为主,所以自幼虾开始,应进行对人工饵料吃食的驯化。
5、改善水质圆仔厅。保持水色在淡绿、浅褐色,透明度在30-35厘米。同时应定时开增氧机或注入微水流,以改善水质。
6、脱壳期管理。脱壳期注意防控敌害生物:猫、水老鼠、水蛇、鸭子、白鹭等敌害生物。这就要求罗氏沼虾的养殖池塘上方搭建防控网、周边定期清理杂草或铺黑膜或铺石棉瓦,以减少敌害生物对沼虾脱壳期的影响。
罗氏沼虾有哪些养殖技巧呢?怎么进行饲养?
一、幼虾培育技术
1.培育条件
(1)培育池 以水泥池为宜,面积50~100米2,水深70~80厘米,水源充足,排灌设施齐备,池底排水端设一收虾槽。也可采用幼体培育池进行高密度强化培育。还可在养虾池塘中架设网箱培育。
(2)培育用水 可引自江河、水库、池塘或井水等清新水质,宜沉淀过滤后入池,防止敌害生物侵入。
2.放养密度
室外水泥池每平方米放养淡化虾苗约300尾,若有流水和增氧设施,可加大放养密度。用室内幼体培育池强化培育,旁段贺每立方米放养淡化虾苗4000~5000尾。池塘网箱培育,每立方米放养淡化虾苗约3000尾。
3.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 视水质变化情况,不定期更换池水,使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利用室内幼体培育池强化培育,则保持经常性充气增氧,经常去除污物残饵,防止水质恶化。
(2)投饵 花生饼、豆饼、豆渣、麦麸、鱼粉、鱼肉、蛋品等均是幼虾适口饵料,而以小型配合颗粒饵料为好,日喂三次,投喂量占总体重15%~20%。在幼体培育池中强化培育和网箱培育,则以投喂鱼肉、蛋品等高蛋白饲料为宜。
二、商品虾饲养技术
1.池塘条件
(1)面积和水深 面积2~10亩,水深1.2~1.5米。
(2)塘堤和底质 塘堤坚固,防漏性能好。塘底平坦,少留淤泥,以沙质土为好,并以新开挖池塘较适宜。
(3)水源和水质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虾鱼混养
(1)虾苗放养 每亩放养体长1.5厘米以上幼虾1.0万~1.2万尾,规格一致,一次放足。
(2)混养鱼类 每亩混养体长16厘米以上大规格鲢、鳙鱼种100~150尾,一次放足。
3.饲养管理
(1)投饵和施肥 a.投饵:投喂配合颗粒饵料,也可投喂其它植物和动物性饲料。日投量占虾总体重15%~20%,依虾体重增长而逐步燃大递减。日投饵2~3次,均匀撒放于离岸1~2米处,全塘均匀投放。b.施肥:虾苗下塘前施放基肥,培育水质,亩放发酵有机肥50~100公斤,虾鱼放养后视水质变化情况,每月投放50公斤左右,以促进浮游生物持续生长繁殖,增加天然饵料。
(2)水质管理 定期进行池水理化因子测定,及时冲注新水或机械增氧,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厘米左右,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pH值为7~8.5。虾苗放养时,水温应在25℃以上。
(3)虾体测量 每半月运派进行一次抽样检查虾生长情况,测量其全长、体长和体重,掌握其生长情况,决定投饵量。
罗氏虾养殖条件和方法
养殖罗氏虾时,需要在水源充足且水质良好的地方建立池塘,且池塘的大小要在五亩以内,再往池塘中倒入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即可把罗氏虾苗投放至池塘中,并给其饲喂黄豆、豆饼、鱼肉等食物。
罗氏虾怎么养殖
1、建立池塘
养殖罗氏虾时,需要修建五亩大小且水深约为2米的池塘,因为罗氏虾有附着塘地生存的习性,其适宜生活的水深为1.5-1.8米左右,并且池塘中要安装排水设备,因为罗誉行氏虾喜欢干净的水质,便于更换清水。
2、消毒处理
投放罗氏虾前,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向池塘底部铺上生石灰水或者漂白粉,将土壤中的病菌和寄生虫消灭,有利于罗氏虾生长,等待一周后,再将清水注入到池塘中,并且要在池塘中栽扮埋种水草等草生植物。
3、投放方法
投放罗氏虾时,需要先将虾苗放入稀释后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分钟,为其消毒灭菌,使罗氏虾的染病几率下降,再挑选几只小虾放入池塘里,等待1-2天后,如果小虾状态良好,即可将剩余的罗氏虾全部投放至池塘中。
4、饲养管理
罗氏虾主要吃黄豆、豆饼、麦麸等饲料,和池塘中的水草、水藻、浮游生物等食物,饲养罗氏厅虚蚂虾时,需要每天早晚喂食一次,可以给其投喂菜籽、蛋黄、鱼肉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使罗氏虾的生长速度加快。
上一篇:云南 乌鸡 云南乌鸡做法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