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养殖和繁殖技术 养蚯蚓怎么繁殖
蚯蚓怎么养殖繁殖最快
蚯蚓养殖繁殖最快的方法:箱养法、坑养法。
1、箱养法:可用箱、筐、盆、罐、桶等,适于饲养爱胜属蚯蚓,如赤子爱胜蚓、日本引进的大平二号、北星二号等红蚯蚓。本属蚯蚓喜欢在烂草、堆肥、牛马粪及腐烂的枯枝落叶、烂菜、瓜果,以及造纸、纤维、食品加工厂的废渣中和生活垃圾中生活。
当然上述有机物、垃圾或马牛粪先要经堆积发酵,待温度下降后,才能作为养蚯蚓的基料。把基料装入木箱、竹筐、瓷盆或砖池中,然后放人蚯蚓即可养殖,养殖期间经常喷水保持湿度60~70%,并用草席、草帘和旧麻袋覆盖遮光,在气温13~28℃都能正常生长。
2、陵简坑养法:土坑、砖池、旧猪圈、房檐下、墙脚边、屋角一切可利用的地方均可用砖、石砌成养殖池,除爱胜蚓属档搏外,还可适宜养青蚯蚓。土坑或砖池的深度一般为50~60厘米,面积根据需要而定,坑内或池内分层加入发酵好的饲料。
先在底层加入15~20厘米厚的基料,上面铺一层10厘米的土壤,就可引入蚯蚓养殖。如蚯蚓较多,可在土上再加一层10厘米饲尺蠢裤料,上面再覆盖10厘米肥土,青蚯蚓要求保持土壤湿度30%左右。也可利用旧猪圈改成养殖池放养。
蚯蚓养殖注意事项
通风。蚯蚓的生长也是需要氧气的,但是它们主要是依靠土壤中的氧气生存,所以我们就必须要保证土壤的通透性。
蚯蚓是如何繁殖的? 怎样将蚯蚓养好?
蚯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全部过程。生活史包括一个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和受精,到成体的衰老、死亡。人为地一般分为蚓茧形成、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三个阶段。1.蚓茧形成
(1)生殖细胞的发生:随着个体生长,生殖腺逐渐发育,其内也逐步进行着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到一定的时期,再排入贮精囊或卵囊内,进一步发育成精子或卵子。成熟的精子包括头、中段和尾三部分。全长72微米.有的可长至80-86微米(为人类精子长度的2倍)。蚯蚓的卵多为园球形、椭圆形或梨形。陆栖蚯蚓的卵较水栖蚯蚓卵小。赤子爱胜蚓卵的直径只有0.1毫米.由卵细胞膜、卵细胞质、卵细胞核以及最外面一薄层由卵本身分泌的卵黄膜所构成。
(2)蚯蚓的交配:异体受精的蚯蚓,性成熟后通过交配,使配偶双方相互受精。即把卵子输导到对方的受精囊内暂时贮存。交配时两条蚯蚓前后倒置,腹面相贴。一条蚯蚓的环带区域正对着另一条蚯蚓的受精囊孔区域。环带区分泌粘液紧紧粘附着配偶。在两条蚯蚓的环带之间有两条细长粘液管将配偶相肢基袭对应的体节(VIII-XXXIII)束缚在一起。赤子爱胜蚓两条蚯蚓相贴体节的腹面比较凹陷,形成两条纵行精液沟。雄孔排出的精液,由于沟内拱状肌肉有规律的收缩而向后输透到自身的环带区,并进入对方的受精囊内。当相互授精完成后,两条蚯蚓从相反的方向各自后退,退出束缚蚓体的粘液管。直至配偶脱离接触。以上交配过程约2-3小时。野生蚯蚓交配多发生在初夏、秋季的肥堆中.人工养殖蚯蚓,只要条件适宜,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交配。
(3)排卵与受精:排卵是指蚯蚓通过雌孔将卵排出体外的过程。处在卵囊或体腔中的卵,由于没有运动器,主要依靠卵漏斗、输卵管上纤毛的摆动,被动地使卵经雌孔排出体外。雌孔往往在第一环带节腹面正中央(环毛蚓),故卵直接排入环带所形成的蚓茧内。包含有一至多个卵的雏蚓茧,因其后的体壁肌肉较前的体壁肌肉收缩强烈,雏蚓茧与体壁间又有大量粘液起润滑作用,加上雏蚓茧外周与地表接触受阻,蚓体向后倒行,使得蚓体前端逐渐退出雏蚓茧。当受精囊孔途经雏蚓茧时,原来交配所贮存的异体精液就排入雏蚓茧内。从而完成受精过程。
(4)蚓茧形成。从环带开始分泌蚓茧膜及其外面细长的粘液管起,经排卵到雏蚓茧从蚓体最前端脱落、前后封口成蚓茧止,是蚯蚓茧形成的全过程.蚓茧内除含有卵子外,还有精子及供胚胎发育用的蛋白液。
蚓茧的生产场所:正蚓科蚯蚓如红色爱胜蚓、日本异唇蚓、背暗异唇蚓,一般产蚓茧于潮湿的土壤表层,遇干旱则产处较深。八毛枝蚓等多产于腐植层中,赤子爱胜蚓多产于堆肥中。
蚓茧的颜色:刚生产的蚓茧多为苍白色、淡黄色,随后逐渐变成黄色、淡绿色或淡棕色,最后可能变成暗褐或紫红色、橄榄绿色。
蚓茧的形成:多为球形、椭圆形,有的为袋状、花瓶状或纺锤状,少数为细长纤维状或管状。蚓茧的端部较突出,有的成簇状、茎状、圆锥状或伞状。
蚓茧大小:蚓茧大小与蚓体宽一般成正相关。差别较大。赤子爱胜蚓一般长度3.8-5.0毫米、宽2.5-3.2毫米。
蚓茧的含卵量:不同种类蚯蚓,蚓茧含卵量不锋宏同。有的仅含一个卵,有的则含多个卵,如赤子爱胜蚓,一般含3-7个卵,但有的蚓茧仅1个或20甚至60个卵。
蚓茧的生产量:蚓茧的年生产量依种类、个体发育状况、气候、食物因子等而变化。野生蚯蚓蚓茧生产有明显的季节性。处不利环境时(干燥、高温等)可能在短期内多生产些蚓茧。栖息于土壤表层(如爱胜蚓)的一些蚯蚓其蚓茧生产量往往比穴居土壤深处(如环毛蚓)的要多些。在人工饲养的良好条件下,蚯蚓可全年生产蚓茧。在20-26℃条件下,每条蚯蚓每天产0.35-0.80个蚓茧。
2胚胎发育:蚯蚓的胚胎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分裂起,到发育为形态结构特征基本类似成年蚯蚓的幼蚓,并破茧而出的整个发育过程(即孵化)。它包括卵裂、胚层发育、器官发生三个阶段。蚯蚓胚胎发育的完成即为蚓茧孵化过程的结束。孵化所需时间及每个蚓茧孵出的幼蚓数,因种类、孵化时的温度、湿度等生态因子而变。赤子爱胜蚓每个蚓茧一般孵出幼蚓1-7条,孵化时间为2-11周。
3胚后发育
从幼蚓由蚓茧中孵化出来,历兄经生长发育到达性成熟、生殖,然后逐渐衰老以及死亡。这个过程即为蚯蚓的胚后发育(即寿命)。蚯蚓生长,一般指蚓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而发育指蚯蚓的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两者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
蚯蚓的生长曲线一般呈"S"型。即幼蚓在达到性成熟前,体长、体重都急剧增加,性成熟(环带出现)到衰老开始(环带消失)前这一阶段,体重增加不多,但生殖能力很强。一旦环带消失,体重渐减。蚯蚓的胚后发育时间往往因种而异。赤子爱胜蚓55个周。长异唇蚓50周。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蚯蚓常处在同一环境中,其组成往往随季节而变化。秋末产的蚓茧在北方很多来不及孵化,故冬天蚓茧比例大。春天成蚓较多。到6月(夏季)因蚓茧孵化使幼蚓数量激增,到秋天幼蚓数量又逐渐减少,体重较大的成蚓数量渐增。
蚯蚓的寿命,随种类与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别。一种双胸蚓在干旱,贫瘠条件下,寿命仅为两个季度,而在较好的环境条件下,寿命可延长至两年多。环毛蚓为一年生蚯蚓,寿命多为7-8个月。在理想条件下,蚯蚓潜在寿命要更长些。如赤子爱胜蚓寿命可能达到四年半。正蚓六年。长异唇蚓为十年三个月。
据试验:赤子爱胜蚓在平均室温21℃情况下,蚓茧需24-28天孵化成幼蚓,幼蚓需30-45天变成蚓。成蚓交配后5-10天产蚓茧。平均每条蚯蚓的世代间隔平均在59-83天。
土壤是野生蚯蚓的食物来源,又是它栖息的场所。土壤包含着蚯蚓生活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各种生态因子对蚯蚓有着错综复杂的影响。
从全国来看,蚯蚓的分布、密度随着地区、土壤类型、季节、温度和有机质的数量而有较大的差异。
蚯蚓繁殖方式,附养殖方法
蚯蚓在交配过程中,两条蚯蚓头、尾相反相互吻合,其中一方的雄性生殖孔对准另一方受精囊孔,此时刚毛以及环带分泌粘液将两条蚯蚓连接在一起,然后双方相互赠送精子。正蚓在交配时,则用环带对准对方受精囊孔,随后排出的精子会沿着环带分泌的粘液沟游动,直至受精囊孔。交配后,卵开始成熟,环带分泌粘液形成茧管,成熟卵进入茧管中,随后茧管不断前移,到达受精囊孔,精子进入茧管中。最后茧管与身体脱离,形成卵茧。
一、蚯蚓繁殖方式
1、蚯蚓虽然是雌雄同体的生物,但是仍旧需要交配完成受精。
2、受精过程:大多数蚯蚓在交配的过程中,双方的前端腹面以头、尾相反的方向相互吻合,其中一条蚯蚓的雄性生殖孔对准另一条蚯蚓的受精囊孔,此时蚯蚓的刚毛以及环带中的粘液腺分泌粘液将两条蚯蚓连接在一起,接着双方相互赠送精子(精子装满受精囊需要1.5小时左右)。而正蚓在交配时,通常是用环带对准对方的受搭模精囊孔,精子在排出后,会沿着环带分泌的粘液沟游动,直至到达受精囊孔,2-3小时后完成受精。
3、卵茧排出:交配数天过后,卵开始成熟,蚯蚓环带的卵茧分泌腺向外分泌粘液,形成茧管,然后蚯蚓环带的白蛋白腺分泌白蛋白(使卵悬浮于卵茧中,并为后续受精卵的发育提供营养),成熟的卵排入茧管中。接着环带和茧管相互分离,并且茧管随着虫体蠕动不断往前移动,直至达到受精囊孔所在体节时,精子从该孔注入其中。等到茧管完全脱离蚯蚓的身体后,外层粘液物分解将两端封闭,形成卵圆形,淡黄色的卵茧。
二、蚯蚓养殖方法
1、盆养法
(1)饲养蚯蚓的容器可以选择花盆、塑料盆或其他的陶瓷器。
(2)饲料高度以容器高度的四分之三左右为宜,每个容器内饲养100-200条蚯蚓。
(3)为了保证饲养容器内的湿度合适,同时解决饲料干燥、温度变化较大等问题,可以使用塑料薄膜将容器口覆盖住(需要保证通气性),并经常喷水,同时饲养容器的位置需要根据外界温度变化不断移动。
(4)饲养时间以30-60天左右为宜,不宜过长。
2、箱筐饲养法
(1)饲养箱渣枝知材质以塑料为宜,规格(长、宽、高)如下:60×30×20cm、60×40×20cm、60×50×20cm、60×20×30cm、60×40×30cm。
(2)每个饲养箱内饲养5000-10000条蚯蚓,饲料高度以16cm左右为宜。
(3)饲养箱的底部以及侧面应当有直径为0.7-1.2cm的排水孔和通气孔,孔的总面积占据箱底或饲养箱侧面的20-30%左右。
3、池养法
(1)使用红砖修建饲养池,规格(长、宽、高)为200×100×20cm,池底使用水泥抹平,而内外壁则不要涂抹水泥或石灰。
(2)饲养池内放入腐熟混合饲料(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多余的水分可从饲养池四个角落的洞口排出(洞口需要用铁丝网堵住,防止蚯蚓逃跑或外来敌害生物入侵)。
(3)每个饲养池内以1000-2000条蚯蚓为宜。
(4)如果饲养量比较小,可以将饲养池划分成若干个小池进行饲养,可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蚯蚓产量,同时方便管理。
(5)如果是室内池养,必须保证室内潮湿、阴暗、通风透气性良好。
4、土沟饲养法
(1)选择潮湿、排水良好、背光处挖沟,沟的规格为100×60×40cm,同时在脱钩周围修筑土埂,高度高出地面20cm左右,沟底以及四周夯实。
(2)每条土沟内放入30cm高的饲料以及3000-5000条蚯蚓进行饲养。
(3)饲料的上方覆盖一层杂草,然后使用塑料薄膜覆盖(注意透气性),并定期喷水,保持土沟湿度。
(4)该种方法饲养的蚯蚓适合用作家禽、鱼、鳖、青蛙等动物的动物性饲料。
5、垃圾饲养法
(1)按照土沟饲养法或池养法中的规格修建土沟或饲养池作为养殖地点。
(2)对生活垃圾进行筛选,将金属、塑料、玻璃、石头杂木等对蚯蚓生长繁殖有危害的杂物清理干净,然后进行堆沤发酵,最后将分离出来的有机物作为饲料来饲养蚯蚓。
(3)该种饲养方法既可以节省饲料成本,又可以处理生活垃圾。
6、地槽饲养法
(1)在房屋前后,选择地势较高,不容易积水的地如消点挖槽,规格(长、宽、高)为300-400×100×30-40cm左右。
(2)在地槽的底部均匀铺上一层腐熟的混合饲料,然后放入1000-2000条蚯蚓进行饲养。
(3)表层覆盖一层麦秸秆或者是稻草秸秆,并经常喷水,保持地槽内的湿度适宜。
7、架式养殖
(1)准备木架或者是铁架,每层放好塑料箱或木箱(规格为60×48×15cm)作为养殖容器。
(2)在每个饲养箱内放入10kg的腐熟混合饲料(含水量约为60-70%),然后放入300-500条蚯蚓进行饲养。
(3)其他管理要点与箱筐饲养法类似。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