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蜂技术培训内容 冬季养蜂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古镇“养蜂经”|养蜂技术
坎市镇位于福建龙岩市永定县东北部,是福建西陲重镇,闽粤两省交通要冲。自明隆庆四年(1470)建镇至今,有530多年历史,是福建省的历史文化名镇。一直以来,古镇丰富的山林资源催生了一代代的养蜂人,坎市蜂蜜也以“自然纯正、味美价扬”而大有名气。近年来,坎市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养蜂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来发展,依托行业协会,大念坎市“养蜂致富经”。小小蜜蜂大文章
坎市镇养蜂历史悠久,从何时开始现已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古镇丰富的山林资源为养蜂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当地养蜂业历代相传、经久不竭的基础。
另据百度百科: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类群之一。它为农作物、果树、蔬桥薯含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药植物传粉,产量可增加几倍至20倍。蜂蜜是人们常用的滋补品,有“老年人的牛奶”的美称;蜂花粉被人们誉为“微型营养库”,蜂王浆更是高级营养品,不但可增强体质,延长寿命,还可治疗神经衰弱、贫血、胃溃疡等慢性病;蜂毒对风湿、神经炎等均有疗效;蜂蜡和蜂胶都是轻工业的原料。蜂产品正在“回归大自然”的时代潮流中,体现出应有的、无可取代的自身价值。
坎市镇农业站站长、养蜂协会秘书长林煜春告诉记者:“独特的产业优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决定了我们把养蜂业当作坎市农业新增长点和特色产业来抓。”
为了改变历来分散养蜂、规模弱小、技术有限的局面,2003年6月,在坎市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龙岩市第一家养蜂协会――坎市镇养蜂协会,而后又成立了养蜂协会党支部。“我们希望借助行业协会‘抱团’的力量和党支部成员带头、示范、服务的功能,不断探索当地养蜂业发展的路子。”
通过五六年的努力,坎市镇的养蜂业得到蓬勃发展,养蜂户由协会成立之初的36户发展到现在的89户;蜂群总数由成立之初的950群发展到现在4500多群,蜂产品经销店由原来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5家,总产值由原来的50多万元发展到现在200多万元。
齐心协力促发展
张钢明是坎市镇养蜂协会会长兼党支部书记,也是当地有名的“养蜂致富户”。十多年的养蜂经历和对养蜂业的无限热情,让他成为这个行业协会的领头人。他养蜂113群,平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早已在坎市闹市中心购置一栋80多万房屋。在谈到自己的成就以及全镇的养蜂业时,张钢明告诉记者:这些都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协会、协会党支部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
2004年镇政府专门出台鼓励措施,拨出专款奖励养蜂户(每户根据规模给予30元到50元不等的奖励),每年都表彰一批养蜂先进户,授予“养蜂大户”奖牌;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拨出专款进行冬季播种紫云英,保障全镇蜜蜂安全越冬和增加蜜源;以此鼓励蜂农的养蜂积极性。政府每年想方设法支持协会党支部开展各种养蜂技术培训班,提高全体蜂农的养蜂技术水平。
镇养蜂协会为了提高蜂农的效益,不懈地努力,多方面争取资金,举办班培训。五年来协会在镇区组织举办蜂农培训班4期次,组织下县培训3次,聘请福建农林大学陈崇羔教授、陈大年副教授等省市内专家前来授课多次,好几次培训班原来培训人数60人,结果来了100多人,连临近的高陂、培丰镇的蜂农也赶过来。多次前来授课的陈崇羔教授对培训组织工作和蜂农的求知欲赞叹不已。
去年7月18日,在永定县科协与县养蜂协会的帮助下,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的王丽华副教授,来到坎市养蜂协会举办养蜂主导产业技术培班。来自坎市镇及周边的蜂农50多人参加手态了培训会。会上,王教授介绍了意大利蜜蜂饲养管理方法,大(小)蜂螨及大(小)蜡螟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还就有关蜜蜂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详尽讲解。蜂农们听得津津有味,就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踊跃提问,专家一一解答敏笑,释疑解难,会场气氛热烈,互动效果良好。会后,王教授还到养蜂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达到了预期培训目的。
协会党支部经常组织蜂农定期召开技术座谈会,交流养蜂技术;组织技术骨干下村入户指导;还协同镇农业站、科协把养蜂技术送到农村。2007年在文馆、浮山各办一期交流活动。这种送技术到山上的方式深受蜂农喜爱。由于培训交流活动的多次成功举办,大大地提高了蜂农的养蜂技术。在抗击2008年的冰雪灾和幼虫病时,蜂农的技术水平大为提高。
协会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以真情换真爱,关爱蜂农,支持蜂农,使蜂农感觉到协会支部是蜂农的家。党支部每年都组织慰问困难党员;蜂农有碰到天灾人祸、生病住院,支部都派人慰问。组织温暖,凝聚了蜂农的心,年轻的蜂农纷纷要求加入党组织,邻近乡镇的蜂农都渴望加入养蜂协会。
协会积极协助蜂农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大力宣传蜂产品的好处,鼓励消费蜂产品;有些新蜂农和养蜂大户销售蜂蜜存在困难,支部和党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销售,仅三年支部为蜂农外销厦门、龙岩等地蜜蜂2万多斤,蜂王浆300多斤,产值10多万元。
甜蜜事业致富忙
在镇有关领导和协会领导的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养蜂协会协员、新罗村林灿斌养蜂基地。在一片郁郁葱葱丛林之中,缕缕阳光穿过叶缝照在四方型的蜂箱上,一个个整齐蜂箱地排放在树木之下,勤劳勇敢的蜜蜂唱着歌儿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场主林灿斌正在和其他的蜂农切磋意大利蜜蜂的培育技术。他养了80多箱的意大利蜜蜂,年产值15万多。下一步他计划趁热打铁,拓展养蜂基地、扩大养蜂规模,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随行的张钢明会长坚定地告诉记者:养蜂协会和协会党支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统一蜂蜜质量,统一品牌,统一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蜂农诚信经营理念,做好坎市“蜜蜂大文章”。
协会会员不仅自己养好蜂,争取好效益,还时时把其他蜂农的利益放在心头。住在坎市镇区的方永源是养蜂协会的副会长,年近七旬的他仍然神采奕奕,看上去像是40、50岁的人。有40、50年的养蜂经验的他已成为养蜂协会中的行家里手。他把房子的屋顶、阳台、栏杆、旧房子变成养蜂场,每年培育蜂种低价供其他新蜂农使用;他在镇区经营一个蜂产品门市部,薄利经营各种养蜂配套工具;他的“方氏蜂蜜”更是远近闻名。由于养蜂经验丰富,许多的蜂农遇到疑难问题都来求助,每一次老方都热心的给予帮忙解决。有时一个电话过来,他就放下手中的事情,上门去帮忙。老方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养蜂当作爱好。大家都是蜂友,相互帮忙,不图回报,这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山村养蜂人
文/苏忠学一条涂了绿色油漆的沥青街道在道路两边鲜花的簇拥下,在南北两侧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的民房中间笔直穿过,直到村庄的最东头。在旅游旺季里,带着异乡口音的外地游客悠闲地行走在街道上,或拿起手机,或端起相机在姹紫嫣红鲜花前、新改建而成的具有乡域特色的民宿前拍摄留影。鲜花上正在采集花粉蜜蜂不停地忙碌,街道上空不时地有蜜蜂飞过头顶。客人的到来和鲜花的装扮以及清洁的街道都给正在起步的康养松庙小镇带来了欢乐、热闹。
街道最东头坐落高耸入云的陡峭大山,山坡上绿树婆娑,草木葳蕤,山脚下几块梯田自下而上依次排开,直到半山腰。一座清新雅致的农家小院就坐落于山脚下,在紧邻房屋外侧的田地间错落闷纤有致的摆放着几十个蜂箱,天空中蜜蜂往来穿梭,一种不绝于耳嘤嘤声在耳畔作响,蜂箱出口处簇拥在一起的蜜蜂进进出出,正在勤劳地忙着各自的工作。
在晴朗的日子里,会看到一些外地来的游客围着一位衣着干净,带着浓郁陵川方言的老人不断地回答着客人们询问,如蜜蜂养殖和蜂蜜的特性。老人叫王保昌,近几年谜上了养蜂产业,养殖已形成规模并产出效益。他养的蜜蜂叫中蜂也叫土蜂,所产的蜂蜜色泽透亮,色黄诱人,品质好,很受众多消费者喜爱。游客到来后总会向他询问和养蜂有关的一些关心的问题,如蜂蜜的口感,营养,保健和养蜂方面等问题。他如讲台上的一名知识丰富,神采飞扬的专业教师,对提出的问题都一一作出解答。为了能使客人信任自己的产品,他还在门前摆放着样品,供客人人产品尝,部分客人品尝后感觉质量满意,当场就买下好几瓶。随着一波又一波客人的不断到来,他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问题,产品销售也一直很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王保昌是一个正值青春年华,时常穿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外表看起来像个地地道道的白领。人又聪明能干,办事认真细致又有耐心,在他身上洋溢着青年人特有朝气。他当时在当地的一家社办企业手工业社工作,练就了一把技术精湛的木匠手艺。他做出的家具样式新颖,质量上乘,很受客户的喜欢,在当地他高超的木匠手艺家喻户晓,找他做家具的人家经常排着十几家,客户多是一些在当地部门或机关握有实权的人物。凭着一把精湛的木匠手艺收入颇丰,家庭经济殷实,成为了农村中的富裕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再加上自己年龄逐渐老化,原来的木匠手艺已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找他做活的人越来越少。十年前,身体又患上了糖尿病,不但没有了收入来源,一年下来光用药就得花去五千元左右,原来挣下来的一些积蓄也消耗殆尽。身体的疾病和缺少了经济来源让他的身心倍受打击,情绪一度低落。正在为疾蚂握仿病和缺少经济来源担忧的时候,一场大规模脱贫攻坚战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快速展开,让还处在贫困落后广大农村的贫困户快速摆脱贫困和全国人民一同奔向小康成为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松庙村作为重点扶贫村,由晋城市委党校对口帮扶,党校派来了以王琴琴为第一书记的扶贫工作队。工作队进村后,即时走访贫困户,了解各家各户致贫的原因,摸清底子,实施精准帮扶。王保昌这一个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也成了重点扶贫对象。2015年在第驻村第一书记王琴琴的多方协调下,从陵川县中蜂协会争取来三十箱中蜂让贫困户进行养殖,王保昌一家分到五箱,就此一场既陌生又充满希望的养蜂事业成了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精神动力和不懈追求。
养蜂是一项技术活,得有合适的场地,有热心,懂技术,善经营,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为了能获得先进的养蜂皮虚经验、技术,掌握蜂蜜的市场行情和销售渠道,他还买回了智能手机,成了松庙村六十五岁以上老人中购买智能手机的第一人。他用自己的勤奋和刻苦,很快就掌握了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网上学习、购物、微信交流等手机操作都熟记于心,现在他对智能手机的操作水平不亚于一般的年青人,智能手机也成了他经营蜜蜂产业一种离不开的工具。对于一辈子和木头打惯交道的老人来说,一切得从零开始学起。他根据自家现有的条件,他选定了房屋外的几块田地作为养蜂场地。刚开始只有五箱,就把蜂箱放在了院墙外面,发挥自己的木匠手艺,找来了木头,砖瓦等建筑材料给蜜蜂搭起了顶棚,防风保暖。用木头做成了几个水槽,让蜜蜂有花采,有水喝。看到进进出出,飞来飞去的蜜蜂,心理总是充满着希望,充满着喜悦,就是在吃饭时也想来看看心爱的蜜蜂。养蜂需要技术,他从快书店买来了养蜂方面的书籍好几本,带着老花镜不停地研读学习,想尽快掌握养蜂的技术要领。还多次参加了县中蜂协会举办的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在会上又是记笔记,又是不停地咨询老师的一些问题。现在他把养蜂的技术和经验不仅写在了笔记本上还熟记于心里。到了2016年春天,在他的精心经营和呵护下,蜜蜂开始要分窝了,原来的场地已经容纳不下多余的蜂箱,他就把紧靠房屋的几块梯田作为扩大蜜蜂养殖的场地,又是垒塄,又是清除石塄上的杂草,又是平整地块,还尝试着在田地里种上油菜。早春时节,金黄色的油菜花既美化了环境又给蜜蜂采集花粉提供了补充。经过一番精心整理,一块新的养蜂场地建成了。蜜蜂分窝他是第一次遇到,尽管在技术培训会上听老师讲过,但是没有亲手操作过,如有闪失,蜂王带着蜂群跑掉了。他请来了邻村有着多年养蜂经验的宋国有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在宋国有的指导下,学会了蜂群分窝这一关键技术,原来的五箱蜂变成了十箱蜂,并且蜜蜂开始产蜜了,首次见到了效益的他心里可高兴了。到了2017年蜂箱又增加了十几箱。看到蜜蜂的进进出出,蜂群数量的不断壮大,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热爱的养蜂事业上来,心情也变得逐渐开朗起来,因糖尿病困扰多年的心病也逐渐变得淡化了,虽然每天都要打针服药,但身体却一天天地变得好了起来,和正常人看起来没有什么两样。
蜜蜂属于动物和人一样容易患上传染病。2017年的夏末秋初一种始料未及的传染病中囊病在蜂群中急剧传染,疫情扩散到全县众多养蜂户。王保昌的蜂群因此也遭到了灭顶之灾,大批蜜蜂死亡,原来二十多箱的蜂箱一下锐减到了不足五箱,并且每个蜂箱里的蜜蜂也死去好多。蜜蜂数量的锐减在温度相对较高的夏秋季,蜜蜂还能挺过去,但到了严寒的冬季,靠自身抱团取暖很难让生命度过严寒而以漫长的冬夜。为了保住蜂群,让蜂群的生命得以延续,实现他在养蜂事业的梦想,他想尽了各种措施,网上查找资料,向老养殖户学习,最终决定在寒冷的数九天,夜里把蜂箱搬到室内放在靠近暖气片的旁边,并在蜂箱上面覆盖上棉被等一些保暖物品,用暖气片缓慢释放的热量给蜂群供暖,等到第二天暖阳升高后再搬到蜂场上去。经过两个多月的重复操作,蜂群的生命总算保住了,蜂群家族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到了来年春暖花开的时节,蜂群不断繁殖,数量逐渐变大,县中蜂协会又赠送来了五箱蜜蜂,由此他的养蜂事业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蜂场又出现了他忙碌的身影。
随着蜂蜜产量的逐年增加,如何能把蜂蜜销售出去,把规模效益变成经济效益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他向县中蜂协会订购了能容纳500克的蜂蜜的塑料瓶,又请人设计了自己的蜂蜜商标,把产下来的蜂蜜一瓶瓶的装起来,看上去既卫生又美观,也不怕变质,很受顾客的喜欢。到了2018年蜂蜜堆放在家中没有销出去多少,对口扶贫单位晋城市委党校的领导了解到他的困难后,决定以党校的名义帮他推销蜂蜜,就把蜂蜜带到城里去买。当城里的顾客了解到蜂蜜是来自太行山深处纯天然的土蜂蜜时,蜂蜜很快就销售一空,压在他心里的一块心病总算得以消除。2019年初夏,长期以来没有起色的松庙村借助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在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康养松庙建设的大幕序序拉开。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知名度的不断远扬,长期闭塞落后的松庙村迎来了一批批的来自晋城、长治、太原和中原大省河南的游客,广东、内蒙、河北等地的客人慕名而来。他借助于客流量大这样难得的机遇,在院墙上张贴上了经人设计、印刷精美的土蜂蜜宣传广告,搬来桌子。椅子,撑起了一把很大的遮阳伞,把蜂蜜的样品直接摆放在了桌子上,路过的游客很多都会停下脚步,或歇歇脚,或询问一些和蜂蜜有关的情况,如蜂蜜的营养特性,价格高低,还热情地让游客进行品尝。当游客对蜂蜜有了认识和了解后,有的当场就买走一两瓶,有的一买就是三四瓶。去年,一位来自遥远的鄂尔多斯女游客,品尝后感到感觉品质好,味道纯正,计划一次买走六十瓶,但当时没有那么多存货了,只买了十多瓶。今年七月这位地处中国北方的鄂尔多斯女人打来电话询问他蜂蜜的情况,还想再购买五十瓶的蜂蜜,如果有就通过快递给他发过去。他接到电话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邮政快递发了过去,满足了客人的愿望。通过这次网上销售他认识到了网络带来的商机,他就和邮政快递达成协议把自己的土蜂蜜拿到网上去买,到八月底已经卖出好几单。
通过政府的帮扶和个人对养蜂事业的不懈追求,他的蜂箱数量不断壮大,现在已有三十四个蜂箱,年收入近两万元,解决了他的因糖尿病而需要的医疗费用和家庭的日常开销,精神也比从前好了许多。他高兴地说,对于一个长期患有疾病,不能从事体力活的老人来说,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帮我走到了今天,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一定把养蜂事业继续做下去,并且把它做的更好。
飞来飞去,忙忙碌碌的蜜蜂在用它们的辛勤劳动来酿造蜂蜜,而他则用勤劳的双手去去酿造美好的生活,酿造美好的未来。
西藏发展高原养蜂能行吗?
2004年9月,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一处开阔地上摆放着35个大箱子,不时有蜜蜂飞进飞出。这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开展高原蜜蜂养殖技术越冬适应性试验,当年获得成功。从此,西藏告别了无蜜蜂养殖产业的历史。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的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认为,由于西藏属于高寒地区,冬季花源稀少,但是西藏地域辽阔,高海拔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的多样性,使蜜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养蜂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的空间。经过长期研究和技术引进,初步研究出在高海拔低气压环境下蜂蜜加工技术,生产出独特的高原蜂蜜。
近年来,西藏地区通过发展蜜蜂养殖主导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解决了村级“无钱办事”难题,又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通过科学技术人员与许多蜂蜜加工企业的探索,使高原蜂蜜产量不断增加,蜂蜜品质和营养价值得到保障,优质的高原蜂蜜推动着蜂农的“甜蜜事业”。
据工作人员介绍,西藏自治区在引进内地先进养蜂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海拔地区蜜蜂生物学、蜜蜂生态学、现代养蜂管理、蜂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研究出一整套高原养蜂技术。通过调查全区蜜源情况,确定了放蜂路线,培训了一批蜂农,在拉萨、山南各形成一个蜜蜂生产基地,在林芝建立一个中华蜜蜂生产基地。先后引进和繁育驯化蜂群5350箱,培训65户蜂农掌握养蜂实用技术,已培养出23名当地养蜂带头人,每户蜂产品销售收入最低2万元以上,最高实现收入30余万元。蜂产品加工生产已形成规模,营销网点已初步建立。
如今,日喀则市南慧哪木林县的仁欧村产出的蜂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源于村级换届时,村民优先选任爱蜜蜂懂蜜蜂愿意发清御展蜜蜂产业的能人。2013年,村支书尼玛石曲为了让村民能在家门口脱贫增收致富,在仁欧村组织了四名贫困村民在内的六人,成立了养蜂养殖合作社。在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养蜂合作社从2015年开始盈利,2017年收入增至70万元。合作社四名贫困社员不仅顺利脱贫,而且带动了仁欧村全体村民参加进来,人均年收入也由2012年的2800元增至今年的9000元以上。尼玛石曲和乡亲们正打算继续扩大养蜂规模。
尼玛石曲说,未来合作社还将利用蜂蜜制作香皂、食品和饮品,进一步提升养蜂的经济效益。
尼玛石曲清楚地记得,仁欧村的生态环境从2015年以来明显改观。“以前我们上山砍树,土地沙化严重。这几年老百姓自发种花种树,给蜜蜂提供采蜜点。绿水青山真的成了我们的金山银山。”尼玛石曲自豪地说。
在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门中村的山脚下,有一个尼吉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成立以来,法人代表尼玛德吉和丈夫石井波手把手地教会了100多名农牧民养殖蜜蜂的手艺,带动20个蜜蜂规模化养殖户,户均年养蜂收入达20万元。如今,合作社与拉萨布瑞藏蜜有限公司建立长期的“公司+合作社”联合生产经营模式,保障了销售渠道前正码的畅通和稳定,蜂农们走上了“甜蜜”的致富路。
高原蜂蜜生产技术的研究成功和有效推广,只是西藏自治区围绕农牧民增收、服务“三农”、服务产业的科技工作方针指导下的科技推广项目之一。随着高原蜂蜜产业规模的发展,产品质量、品质和附加值的提高,通过蜜蜂授粉作用,有利于提升蜜源作物产量和品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辐射带动蜂蜜养殖基地周边蜜源作物种植户共同致富的能力,用科技带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今天的西藏高原蜂蜜产品由于品质优异,已在国内外市场上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好好做甜蜜事业吧。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