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肉鸽养殖技术大全视频 冬天肉鸽养殖技术大全图片
鸽子养殖技术
鸽子养殖方法分别是养殖地点、喂食时间、饲喂食物、清洁身体。
1.养殖地点。
养殖鸽子时,需要选择在避风向阳、地势较高三通风透气的地方放首鸽舍,自鸽舍的面积要为8-10平方米,能够养20-40对鸽子,而且最好采用三层或者四层的重叠式笼子进行养殖,有利于管理。
2.喂食时间。
同养鸽子时,需要每天喂食两次,最好在每天上午的7点和下午的4点进行,自上午的饲喂是占日粮的三分之一,下午的饲喂量占日粮的三分之二,而且每只成年鸽子一天的饲料粮约为50克左右。
3.饲喂食物。
鸽子的饲料主要以杂粮为主,养殖鸽子时,需要给其提供绿豆、芝麻,花生米、高粱、小麦、稻谷、荞麦等饲料,而且饲喂时最好选择两种杂粮进行混合饲喂,保证营养均衡,并且谷粒占据三分之二,豆类约占三分之一。
4.清洁身体。
鸽子是极爱清洁的鸟类,养殖鸽子时,需要每天打扫一次鸽舍,可以将笼子底部的挡板进行更换,并且在夏季和秋季时需要让鸽子每周水浴两次,避免其感染疾病,而在冬季时需要每周为鸽子水浴一次,可以使用温水。
鸽子种类:
人类和鸽子共居已经有上族谈空千年兆瞎的历史了,和人类的关系非常亲近,鸽子的种类有很多,日常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人们对鸽子的种类统侍孙计不尽相同,日本《动物的大世界百科》介绍,地球上的鸽子有5个种群,250种;而日本《万有大事典》记载的鸽科鸟类多达550种。
鸽子种类主要有野鸽、家鸽、信鸽、赛鸽等品种。鸽子有野鸽和家养的,家养鸽又分信鸽和普通鸽。鸽子的祖先是野生的原鸽,俗称野鸽。野鸽主要有岩栖和树栖两类,分布于世界各地,有林鸽、岩鸽、北美旅行鸽、雪鸽、斑鸠等多种,我国也是世界上鸽子的原产地之一。
肉鸽养殖技术的冬养技巧
冬季天气寒冷,肉鸽虽然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气温过低,仍会对肉鸽的生长、繁殖和健康造成较大影响。笔者根据多年实践,建议养殖户冬季笼养肉鸽采取以下措施:
在饲喂上,由于冬季天气寒冷,鸽子消耗热量较多,因此在饲料中要适量提高能量饲料(玉米)、粗蛋白的含量,同时在喂量上也要较其他季节增加一些,团或配最好晚上再补喂一次。特别要提醒的是,保健砂与饲料同等重要,一天也不能缺喂。在具体饲喂上,要勤翻勤添,最好在保健砂中适量添加赤砂糖或姜末,可以有效提高肉鸽御寒、抗感冒能力。
肉鸽保健砂配比如下:
中砂(直径1~2毫米)30%,红土10%,贝壳粉30%,骨粉10%~15%,盐3%,木炭4%,熟石灰和石膏5%,添加剂(铁红0.5%、微量元素1%、龙胆草1%、甘草1.5%、穿心莲1%、VE1%)。每天每对肉鸽3~18克。
提醒养鸽户,中砂、红土、贝壳粉、骨粉可事先配好,其他成分最好现用现配,防止添加剂中一些成分拮抗和挥发,一些中草药可根据鸽子的发病情况进行变动。
在管理上,要重视保温防寒。平时注意关好关严门窗,严防冷风和贼风侵袭。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由于平时门窗紧闭,舍内空气污浊,为保持空气新鲜,建议养殖户在晴天中午阳光充足、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10~15分钟为宜。在保温方面,阴天或晚上可适当增加舍内光照、提高舍内温度,可以安装暖气或火墙来给鸽舍增温。
在疾病防治上,由于笼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容易诱发肉鸽呼吸塌指道疾病、霍乱、肠炎等疾病,因此,平时注意搞好舍内外的卫生,团世经常对舍内消毒,建议采用三四种消毒液交替喷洒消毒。每天早晚检查鸽群(也可在饲喂时同步进行),重点看肉鸽的表现和粪便,一旦出现病鸽,及时隔离诊断,对症治疗。
养鸽技术及鸽子养殖方法
鸽子的养殖方法技术知识大全:
1、选用优良种鸽。
优良种鸽个大、体健、毛色纯正、适应性好、生长速度快且繁殖力强,一般繁殖期可达5年左右,高峰期为3年。优良种鸽的最高年产仔为18只(6~9窝),最低为12只,因营养水平不同,种鸽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高低亦有所不同。
引种时要选择品种特征突出、公母配对和谐、年仿族轻力壮的种鸽。
2、提供良好的饲养条件。
鸽舍可因陋就简,但基本要求是:地势高燥、排水方便、环境安静、应激因素少。鸽舍本身要能避风、挡雨、遮阳、防曝晒、防潮,有利于通风、采光、防敌害、清洁消毒和保持室内干燥。
肉鸽养殖一般采用笼养和平养(平地散养)两种方式。笼养鸽以3对备卜弊/平方米为宜,平养鸽以2对/平方米为宜。
3、供给营养齐全弊漏的饲料。
欲养好肉鸽,关键在于养好种鸽。种鸽的食量不大但要求饲料的营养齐全。一只种鸽日需饲料大约为45~50g,以每次饲喂剩下少许为宜,过多供料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增加养殖成本。
通常以稻谷为主的饲料配方为稻谷45%、豌豆25%、玉米20%、小麦10%;以玉米为主的饲料配方为玉米45%、豌豆25%、小麦15%、高粱15%。有条件的可以适当加些火麻仁和绿豆。
同时,应当根据肉鸽的生长阶段,对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肉鸽生长发育的需要。提供足够的清洁饮水,肉鸽每天的饮用量约为采食量的1.5~4倍。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