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舌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图片 蓝舌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怎样防治牛蓝舌病?
蓝舌病是由昆虫传播的牛等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鼻腔和胃肠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为特征。由于病牛的舌、齿龈、颊部黏膜充血肿胀、淤血后变为蓝紫色,故名蓝舌病。本病一旦流行,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情危急而大量死亡,且不易消灭。因此,各国均把本病列为重点防疫对象之一。
病原
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有20多个血清型。本病毒对干燥和腐败有很强的抵抗力,但对酸敏感,在pH3的环境中迅速被灭活。
病羊和病后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牛、山羊和鹿等反刍动物感链哗染后多数成为无症状带毒者,因此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畜的血液和各脏器中,且以发热期含量最高。精液可以带毒,因此交配也可水平传播,经胎盘可感染胎儿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库蠓叮咬传播,因此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湿热的夏季和初秋发病较多。本病在临床上极为少见。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5~7天。病牛体温达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嘴唇、舌、咽、胸垂发生水肿。口腔黏膜潮红、发绀。齿床、齿龈、舌和唇边缘出现烂斑。鼻孔内积有浓稠鼻漏,有时可见出血性下痢。蹄部皮肤上有线状或带状紫红色斑。脚趾间皮肤坏死,跛行。肋部、腹部、会阴、乳房和乳头皮肤出现斑块状皮炎。孕牛流产、死胎,新生犊牛先天畸形和脑积水、大脑半球变小等病变。病初白细胞减少,后白细胞增多,贫血。
病程数日至2周。剖检可见口腔黏膜和舌青紫、水肿、糜烂。皮肤有充血斑块。蹄部皮肤有暗紫色带。消化道黏膜有糜烂或溃疡,伴有出血点。肌肉内出血、变性,肌间胶样浸润。心内膜下出血。
诊断
根据流行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可以怀疑本病。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分离的病料有血液和脾脏。常用于检测抗体的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
防治措施
本病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应立即封锁,迅速上报。病牛隔离,细心护理,防止吸血昆虫叮咬。无特效疗法,可参照口蹄疫的方法处理口、蹄部病变,防止继发感染。流行地区最有效模唤侍的措施是接种疫苗。目前,国外生产的疫苗有弱毒冻干疫苗,也可用灭活苗。由于蓝舌病病毒型多,每型产生的抗体,只能保护动物不受同型病毒的感染。因此,需使用含当地毒型的多价旦吵疫苗,才起保护作用。
严加防范,严禁从有本病的地区引进牛、羊,消灭传播媒介——库蠓。定期药浴,驱除体外寄生虫。
蓝舌病是什么?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发于绵羊的传染病。该病以发热、颊粘膜和胃肠道粘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病羊乳房和蹄部也常出现病变,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蓝舌病病毒抵抗力较强,具有多个血清型,且各型之间交叉免疫性差,故只有制成多价疫苗,才能获得可靠的保护作用。[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绵羊为主要的易感动物,纯种美利奴羊更为敏感。病羊和病后带毒羊为传染源。牛、山羊和其他反刍动物,包括鹿和羚羊等野生反刍动物也能患该病。但较轻缓或无明显症状,成为隐性带毒者。因此,这样的动物也是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媒介昆虫库蠓叮咬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感染;其发病与库蠓的分布密切相关,故多发于湿热的晚春、夏季、早秋及池塘、河流分布广的潮湿低洼地区,即媒介昆虫大量孳生的季节和区域。
临床症状该病潜伏期3~10天。病羊体温升高到40℃以上,稽留5~6天;精神委顿,厌食流涎;双唇发生水肿,常蔓延至面颊、耳部;舌及口腔粘膜充血、发绀,出现淤斑呈青紫色,严重者发生溃疡、糜烂,致使吞咽困难(继发感染时则出现口臭);鼻分泌物初为浆液性后为粘脓性,常带血,结痂于鼻孔四周,引起呼吸困难,鼻粘膜和鼻镜糜烂出血。有时头部症状见好时,乳房及蹄部上皮脱落,蹄冠蹄叶发炎,疼痛而跛行。病羊瘦弱。部分病例由于胃肠道炎症,发生便秘或腹泻,常便中带血,最后死亡。病程6~14天。发病率30%~40%,病死率20%~30%。某些病羊痊愈后出现被毛脱落现象。
剖检变化各脏器和淋巴结充血、水肿和出血;颈颌部皮下胶样浸润;除口腔粘膜糜烂、出血外,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及泌尿系统粘膜均有出血点;乳房和蹄冠等部位上皮脱落但不发生水疱;蹄叶发炎并常溃烂。
实验室检查采集发热期的血液或病尸肠系膜淋巴结、脾脏,接种于易感绵羊、乳鼠或鸡胚,分离病毒。用特异性阳性血清做补体结合反应或琼脂扩散试验以鉴定病毒。进一步以分型血清做中和试验以确定病毒型别。也常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病料中的特异性病毒颗粒。也可经细胞培养制备抗原,用上述试验方法检测发病期与病后1个月的双份血清,比较其抗体滴度的增减。以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作为阳性判定标准。
[类症鉴别]
与口蹄疫的鉴别该病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而蓝舌病则主要帆烂通过库蠓叮咬传播。蓝舌病不感染猪,人工接种不能使豚鼠感染。另外,口蹄疫的糜烂因水疱破溃而发生,蓝舌病虽有上皮脱落和糜烂,但缺粗绝不形成水疱。
与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鉴别该病在羊群中以幼龄羊发病率为高。病羊口唇、鼻端出现丘疹和水疱,水疱易融合成片,破溃而形成厚痂皮,痂皮下为增生的肉芽组织。病羊特别是年龄较大者,通常不显严重的全身症状。采取局部病变组织做电镜负染检查,极易发现特异形态的羊口疮病毒。
[防治措施]
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对病羊应加强营养,精心护理。对症治疗。口腔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液冲洗;再用1%~3%硫酸铜、1%~2%明矾或碘甘油,涂糜烂面;或用冰硼散外用治疗。蹄部患病时可先用3%来苏儿洗涤,再用木焦油凡士林(1比1)、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涂拭,以绷带包扎。
预防加强海关检疫和运输检疫,严禁从有该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牛羊或冻精。非疫区一旦传入该病,应立即采取坚决措施,扑杀发病羊群和与其接触过的所有羊群及其他易感动物,并彻底消毒。疫区应防止吸血昆虫叮咬,提倡在高地放牧和驱赶畜群回圈舍过夜。国外用鸡胚态扮漏化弱毒苗控制疫情,收效良好。
如何预防蓝舌病?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毒引起的羊及其他反刍动物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病毒以伊蚊和类库蚊等蚊虫为传播媒介,羊感染后潜伏期3~9天,主要感染绵羊,山羊发病率稍低。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舌、唇糜烂性炎症和蹄冠炎、肌炎为特征。
该禅亏病到目前还无特效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从国外引种时昌袭野要加强海关检疫,严防病羊耐喊进入我国。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