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文化>农业资讯>农业科技

泥蚶收获方法视频 泥蚶收获方法图片

时间:2023-09-16 18:31:44 浏览量:

泥蚶是什么东西?吃泥蚶的时候怎么处理比较干净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泥蚶,泥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是一种养殖贝类,所以泥蚶也是软体动物一种,泥蚶产卵期主要是在夏季,特别是盛夏,但是生产旺季主要时在过年期间,因此在过年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道泥蚶菜品。

一、泥蚶食用方法

在过年期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道泥蚶菜,泥蚶最通常食用方法就是直接拿泥蚶去吃,不过在直接吃泥蚶之前还要处理一下泥蚶,首先就是把泥蚶给清洗干净,然后在把泥蚶浸泡在滚烫开水中,注意水一定要非常烫,这样才可以杀死一些细菌。

在浸泡泥蚶时,除了要有滚烫开水除外,还需要注意不要浸泡太长时间,只需要泥蚶壳裂开就可以,如果浸泡太长时间可能会影响泥蚶口感,接着把这些滚烫开水给倒掉,然后让泥蚶静置十多二十分钟之后,才可以食用泥蚶,在这个时候食用泥蚶口感最好。

其实不仅仅是可以直接食用泥蚶,还可以对泥蚶进行腌制,其步骤和直接食用泥蚶差不多,不过还是有一些区别,先按照直接食用泥蚶方法对泥蚶进行处理,然后把泥蚶壳给剥开,泥蚶肉备用,然后在加入一些调味对泥蚶进行加工处理。

调味品可以是香油、辣椒、蒜头、酱油、芹菜以及胡椒和白芝麻粒,泥蚶如果调味好之后,可以先试一下会顷烂高不会太咸,如果不是很咸可以在加入一些盐或者是酱油,如果过咸则可以加入一些水进行稀释,不过待会需要把这些水给倒掉。

二、泥蚶价值以及禁忌

泥蚶其实有着非常多营养价值,多吃泥蚶可以促进对这些营养物质进行吸收,不仅如此,泥蚶还可以还可以起到一种补气血作用,让人看起来更加有精历掘神,但是如果是对于消化不是很好人群来讲还是不要吃泥雀尺蚶好,以及老人和小孩过多吃泥蚶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泥蚶怎么保存

保存泥蚶的方法如下:

1、泥蚶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食物,如果我们家中购买有泥蚶但又不着急食用的话,就可以将它们放在淘米水中养一段时间,这样可以保存它们十五天左右。

2、我们平时如果想要烹饪泥蚶的话,就可以先将泥蚶放入清水中刷洗至表壳发白备用,闭仿然后往炒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加热,等水沸腾之后下入泥蚶略烫一会。

3、当我们看到泥蚶的壳即将打开的时候,郑正就可以将它们捞出来并剥掉它们一边的壳摆入盘中,最后,在泥蚶表面撒上葱花、胡椒粉并淋上酱油、香油即可。

介绍

泥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此外,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均进行人工养殖,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喊态悔丝似的色线。

初上水的蚶,从海滩泥土中捕捞的,外壳涂满湿污泥;从沙滩捕捞的,也有湿沙沾壳。新鲜的蚶双壳往往自动开放,用手拨动它则双壳立即闭合,如外壳泥沙已干结,说明捕捞的时间较长。不新鲜的蚶,烫熟后血水不红,味不鲜美,有的并有异味,如在一盆蚶中,发现有少量有异味、臭味的蚶,说明整盆蚶不是新鲜的。

泥蚶的养殖

一、泥蚶苗种生产技术
1亲蚶的选择与催产
苗种生产的好坏与亲贝的质量旦帆、成熟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可在繁殖季节直接选用健康亲贝产卵,亦可进行泥蚶蓄养催熟。1.1亲蚶选择标准
从自然海边滩涂或人工培育的泥蚶选择性成熟且健康的亲贝,要求1~2龄的泥蚶,壳长10~30mm,壳表完整,无损伤,肥满度高。解剖观察,肠道粗、腮完整、性腺饱满,卵巢显示明显的桔黄色,精巢乳白色。?
1.2亲蚶培养催熟?
1.2.1亲贝蓄养前期采用池底铺泥沙底播培养,后期采用单层浅水浮动式网箱蓄养。蓄养密度3~4kg/m?2(450个/m?2)。泥蚶蓄养以自然水温为主,并依靠室内暖气缓慢提高水温,比自然海区水温高4~5℃。?
1.2.2投饵主要投喂底栖硅藻,每天4~6次。投饵由20万个/ml·d逐渐增至30万个/ml·d。温度23℃以上,底栖硅藻减少,停止投喂,主要投喂玉米淀粉、蛋黄。蛋黄需经250目筛绢磨碎过滤后投喂,玉米淀粉投喂量每天12次,每次(2~3)×10-6,蛋黄按2个/12m3。投喂扁藻、牟氏角毛藻较好。亲贝的培养用(硅藻+金藻)和(硅藻+金藻+扁藻)组合,则能加速性腺发育的时间。?
1.2.3换水亲贝蓄养前期每天换水2次,每天换1/2水体;4~5d放干池水一次,开始除去死贝。后期换水4次,每天1/3水体。每天倒池一次。3~4d换网箱一次。?
1.2.4肥满度及性腺检查前期每10d测一次肥满度,后期每3~4d测一次。每次随机取样20个,称重后放入70℃烘箱中烘24h,测量总重和肉干重。肥满度按下式求得:?肥满度=肉干重/总重量×100%在肥满度达7%以上,解剖性腺能辨别雌雄,并通过解剖性腺成熟情况,决定产卵时间。?
1.3亲蚶的催产一般采用阴干、流水刺激诱导产卵的催产方法。将达到要求的亲蚶洗净后放于通风阴凉处,阴干15h左右。或置于突然降温至10℃的冰箱中、刺激18h取出。取出用20×10-6高锰酸钾溶液洗10min,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然后移入水深30~40cm的常温海水池中,采取微流水或充气刺激产卵。一般1~3h,就见亲蚶开始产卵。产卵开始则停止充气,让其大量排放。产卵时间以清晨5时开始,7-8时处理完毕为佳。?
2采卵孵化?
当亲蚶性腺覆盖整个消化腺,卵粒、排放管清晰可见,肥满度达65%以上时,便面临着成熟排放。排放前时常取底样查卵,一旦发现少量卵,就将亲蚶肥育笼用小水泵冲洗干净,抬到新水池引导排放,一般0.5h内开始排放,短时间达到高峰,卵的密度控制在30~40粒/ml。排放结束后,将亲蚶移于新水池继续培养。卵池施加2×10-6青霉素和4×10-6EDTA二钠,加大充气量,使多余的精子和排放副产物形成泡沫捞出,直至孵化水清澈为止。然后小水花充气。受精卵在水温?26.2℃下经15h形成D形幼虫。孵化胚胎发育的最适合温度为25~31℃。?
泥蚶
3幼虫培养?
3.1幼虫选优观察和检查D型幼虫,D型幼虫正常大小90μm×65μm,直线绞合部平直,双壳完整无缺刻,面盘正常,纤毛粗而有力,用420目筛绢网箱收集D型幼虫移入育苗池培育。
3.2D型幼虫D型幼虫最初靠自身卵黄营养,不需投饵,但发育24h后肠道形成,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应投喂饵料。由于D型幼虫是浮游被动性生活的,所以觅食也被动,因此选用等鞭金藻等小个体,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耐高温的浮游性藻类,作为开口饵料为佳。最好以金藻、扁藻、小球藻等混合投喂,使其营养更全面。饵料密度保持在5万~15万个/ml,幼苗生长快,变态时间短,成活率高。在培养D型幼虫的过程中换水每日2次,每次30%,定期施用抗生素以防疾病,保持水中EDTA5×10-6浓度,培养水温保持在最适28~30℃,盐度保持在6.54‰~23.38‰。
?
3.3壳顶幼虫壳顶幼虫期培养密度为5~6个/ml,在此时期投喂金藻和角毛藻,壳顶幼虫后期(160μm以上)增投扁藻。日投喂量根据幼虫肠胃和藻类供应情况适当调整,每日分2~3次投喂。水温26~30℃,盐度19‰~27‰,pH7.9~?8.312,DO大于4mg/L。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30%~40%,壳顶幼虫期用200目网箱换水,每隔3~4d移池一次。?
4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
幼虫培育经大约10d后,壳长达180~200μm时,出现眼指迟握点,开始由浮游逐步转为匍匐爬行,进入变态期唯庆。把附着基(海泥)用200目筛绢过滤,预先均匀泼撒于稚贝培育池中,待一夜沉淀后,排出上清液,重新加入新鲜海水,使池底形成3~5mm厚的软泥基质,然后将眼点幼虫移入进行附苗,此时眼点幼虫比例应达到50%~60%。?
4.1贝培育密度前期以(200~300)×104颗/m?2为宜,根据附着稚贝生长逐渐疏苗培养,出苗前为50×10?4颗/m?2左右。?
4.2洗苗稚贝培育一般4~6d洗苗移池一次,用不同网目筛绢网去除死壳。?
4.3换水及投饵采取每天换水一次,每次70%以上,然后缓慢加水,到水位80cm左右,日投饵2次,以投扁藻为主,密度保持(2~10)×10?4个/ml,或金藻与扁藻混合投喂,密度为金藻(1~10)×10?4个/ml+扁藻(1~10)
×10?4个/ml,或金藻(2~10)×10?4个/ml,角毛藻(1~8)×10?4个/ml,视单胞藻供应情况调整投饵量,尽量混合投喂,有利于稚贝摄食生长。?
4.4光照强度、水温及盐度光照强度控制在300~500lx;控制水温27~32℃为佳。整个培育过程中,盐度保持一致,维持在6.54‰~23.38‰,可提高稚贝的成活率。
二、滩涂泥蚶养殖
泥蚶是雌雄异体,本地1年就性成熟,在秋冬季产卵,分批产卵,每次间隔半个月。养殖的泥蚶大多数为人工育苗厂育出,工厂化育苗技术也较为全面。
泥蚶养殖可分为中间培育和成贝养殖两个部分,即从每公斤2-3万粒左右的稚贝培育到每公斤500-1000粒苗种和苗种再养成到商品贝(规格为每公斤60-160粒)。
1.场地选择:
要求底质20-30cm的软泥,一般每潮能干露1-3小时,表层有黄褐色的“油泥”但腐殖质不宜太多,海水比重在1.008-1.020为宜。
滩涂养蚶以筑坝蓄水养殖,筑土坝高50-100cm,把蚶田围起,土坝有一排水口,坝内四周为环沟,中间为蚶田,高度低于土坝20--30cm,蚶田每块面积以1亩为宜略正方形。也可根据地形而宜,一般面积大,土坝挡水范围大且不易管理。
堤坝高矮应海区而定,基宽3m,上顶圆滑;缓冲沟宽0.5-1.0m,深0.2-0.3m,防止泥土堆积到塘面,造成蚶死亡;挡水坝修在水门内侧,一般高60cm,底宽150m,坝面宽60cm,防止潮水直冲塘面;水门是潮水进出的通道,其控制塘内水位,要用混凝土或石料构建,以免被水冲塌。
2.放养密度:每年在4、5、6月份播放苗种,中间培育,每亩放养10-15kg苗种(即500—1000颗/平方米),成贝养殖选用大规格(400-600颗/公斤)种苗每亩放养200--300公斤左右(即100—150颗/平方米)。
3.日常管理:做好防洪避淡工作:在雨季来到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蚶塘冲塌,引导洪水不往蚶田。在内湾河口塘地,海水严重变淡,要及时把泥蚶移至外海区,待雨季过后再搬回。
防暑、越冬:冬季水温低,应注意蓄水保温,经常检查堤坝,及时修复漏水,严寒期应增加蓄水深度。夏季烈日晒得蚶田积水,水温急剧上升,致使泥蚶灼伤死亡,因而要及时维修蚶田,疏通沟渠,及时换水以及加大蓄水深度防暑。
日常观察,以调水肥水、培养饵料生物为主。用复合肥每亩2公斤,晴天泼洒肥水,也可直接投喂有机碎屑(如小鱼虾糜),秋冬季起捕前可用豆浆泼洒投喂。
4.消除敌害:在养成期间应经常检查,蟹类、敌害鱼类、玉螺、短肌蛤等对泥蚶有害生物要及时清除。但这是要求说明一下,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希望不要用有机磷农药杀灭敌害生物而污染环境。可采用人工驱逐、捕捉,及一些常规药物(强氯精、二氧化氯、茶子饼)清除敌害生物。
5.病害防治:泥蚶是较好管理的经济贝类,但也有暴发性死亡,主要预防治措:改善塘底质环境为主,用生石灰20公斤/亩,或光合细菌,二氧化氯等药物。
6.起捕:养殖规格在每公斤100-200颗即可上市,泥蚶不潜入泥中,捕捞非常便利。
三、养殖泥蚶五要点
1.采集苗种泥蚶产卵期往往为6月下旬至8月底,可多次产卵,10月是采苗的适宜季节。通常在退潮后的滩面上,用刮板刮取0.5厘米厚泥层,装入网袋内,洗去软泥后过筛,将筛下的砂粒和蚶苗计数,播入越冬保苗池中培育。为提高附苗量,可在自然产苗区留足亲蚶,平整滩面,筑堤蓄水及蓄水投砂等改良滩质。
土池人工育苗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土池可设在泥砂质的中潮区,池子可大可小,主要工程为筑堤坝、建闸门和平整埕地等。育苗前,可进行清池肥水,做好亲蚶的选优工作。育苗时,先将亲蚶经阴干刺激后投放靠闸门口处。开闸增大进排水量,造成流水刺激,可获得精卵较好的排放效果。同时采取施肥、投饵、疏松滩面等措施,有利于幼体发育和变态附着。
2.越冬保苗自然蚶苗采集后,冬季即将来临,为避免冰冻和敌害危害,可在大潮能漫水的泥质高潮区建蓄水越冬池。越冬池以0.2亩~0.5亩,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为宜,亩放5000万粒左右,越冬成活率达95%以上。
3.移种增殖泥蚶为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水温0℃~30℃,盐度为15~30的海水中均能生活。但对底质要求较严格,喜生活于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内湾以及有适量淡水注入的泥多砂少、底质稳定的滩涂中。根据这些特点,在海区底质适宜的条件下或经过改良后的滩涂均可移殖放养。移殖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5月~6月,季秋9月~10月,播种在退潮后向滩面均匀撒播,亩播二龄蚶500千克左右。
4.蚶田蓄水养殖养蚶场选好后,根据地势可将滩面顺着潮流方向划成若干长方形或长条形蚶田,每块几亩至十几亩,蚶田之间挖小间隔,这是一种不蓄水的养殖方法。为缩短干露时间提高摄食率和生长率,一些地方采取蚶田筑堤蓄水养殖法,使退潮后仍能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在亩放苗密度500千克左右情况下,增产幅度1.5倍~2倍。
5.高潮区蓄水越冬为防止二龄蚶苗冬春发生冻伤所造成的死亡,采取高潮区蓄水越冬法。管理期间应特别注意防止跑水。越冬时期亩放成蚶密度为3500千克~4000千克为宜。

本文标题:泥蚶收获方法视频 泥蚶收获方法图片

本文链接:http://www.chaxuanwen.com/article/48071.html

上一篇: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几种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农业科技相关文章
更多农业科技文章
喜欢农业科技就经常来哦!
农业资讯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