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对虾养殖技术视频讲解 大棚对虾养殖技术
大棚养殖对虾技术点,对水温有什么要求
养殖前用石灰或漂白粉清塘;选择虾体附肢齐全、体表干净、体节细长、逆水能力强、大小1厘米左右的虾苗进行养殖,一般情况下每亩投放3.5万尾虾苗;使用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每天投喂四次,晚上多投,白天少投,水质或天气不好时要少投;养殖期间保持水的透明度在30-40厘米,换水不超过池水的10%。
一、大棚养殖对虾技术点
1、可用石灰或漂白粉清塘,1周后进水,施有机肥和生物制剂,使池水呈稳定的黄绿色或茶褐色。
2、四敏汪月份左右当外界气温达20℃以上,棚内水温基本保持在20℃左右时即可放苗。注意放苗时大棚内的水温与育苗场的水温相差不能超过2℃,否则不利于虾苗的生长。
3、选择虾体附肢齐全、体表干净、体节细长、触须并拢、尾扇舒展充分、胃肠道直而饱满、心脏收缩有力、逆水能力强、大小1厘米左右的虾苗进行养殖。按照大塘面积亩放3.5万尾虾苗。
4、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高营养和稳定性好的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进行投喂,一般采用膨化的浮性颗粒虾料进行投喂,对虾进行快速育肥效果较好。
5、一般对虾越大投喂量越多,晚上尽量多投,白天少投,发现饵料台中残饵多、水质或天气不好时要少投。根据对虾摄食量和生长情况确定日投饲量,一般可以每天投喂四次。
6、水质管理是养殖对虾的关键,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对虾的存活,且水质好可以减少对虾患病风险携拿旦。保持水的透明度在30-40厘米,换水不能超过池水的10%,保持水质干净清洁。
二、大棚养殖对虾的水温要求
1、对虾最适生长温度25℃-32°C。1克左右的幼虾,在30°C时生长速度最快,12-18克的大虾,在27°C时生长最快。当水温15°C以下,南美白对虾减少或停止摄食,当水温在9°C以下出现侧卧或死亡,南美白对虾养殖最低温度应在18°C以上。另外,水温在35°C以上时南美白对虾的摄食与辩扰生长受到较大影响。
2、水温的调控需要通过调节大棚塑料薄膜封闭程度,在养殖过程中,水温过高,就要掀起薄膜,可以起到降温的目的,冷空气来袭,需要给棚内加温,来减少对虾冻伤。
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技术包括:水源准备、大皮轿棚建设等等。
一、水源准备
南美白对虾适宜生长在清澈、低盐、稳定的淡水或者半咸水中。在进行大棚养殖前,需要考虑到水质的问题,选择优质的淡水或者将含盐度适当降哪物低后使用。
二、大棚建设
1、场地选择:选择安全开阔的场地,以确保灌溉和通风的良好效果。
2、温度控制:南美白对虾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至26℃之间,因此需要在大棚内配置必要的加热或散热设施,以维持水温稳定。
3、光照控制:在保证适当光照的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强光对虾苗的不利影响。
大棚温室养虾的注意事项:
1、大棚建设
主要有养殖池、日光温室大棚和压缩充气管道。湖北鼎瑞农业池塘一般选择南北走向,整齐排列,李握液面积3~5亩,长宽2:1,池深1.8~2.0米,有完善的进排水系统。在池塘靠北一边,内修一小塘,小塘宽8米左右,长即为大塘的宽,池深保持在1米。
大塘的塘埂上方统一拉一钢绳,用木桩间隔顶住,作为小塘搭设塑料大棚的屋脊,屋脊与小塘堤埂之间,可根据需要在中间再拉一钢绳。大棚搭设完毕后,在小塘塘底每隔1.5米,并排设置直径2厘米的PV管。
2、虾塘清理
虾塘是虾的生存环境,必须干净卫生,首先要进行冲洗,把塘底的一些杂物、腐殖物等全部清理干净,然后进行晒塘,晒到泥土龟裂,再进行生物清塘,放水10~20厘米深,再撒上微生物,经半个月左右,最后再进行消毒。
大棚养殖对虾技术点
在大棚中养殖对虾,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二十五度左右,并将养殖水源过滤后放入虾池,为对虾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在投放对虾时,需要挑选优质的虾苗品种,并将其放入暂养池养殖一段时间后,移入养殖池中,然后每天为对虾提供六次饲料。
大棚对虾怎么养殖
1、养殖环境
养殖大棚对虾时,需要为对虾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首先需要将地下咸水经过消毒过滤操作后,灌入养殖池中,并保持水温在二十五度左右,同时也需要在养殖池中设置增氧装备,为对虾提供足够的氧气用于生存。
2、投放对虾
在投放对虾时,需要挑选正规的优质品种作为虾苗,而且投放前,茄橘需要将挑选好的对虾虾苗放入暂养池中养殖,观察虾苗的状态,等待虾苗长度达到两到三厘米后,则可以将其移入养殖池中,并每天为虾苗更换一部分水分。
3、科学喂食启纳祥
大棚养殖对虾的过程中,需要科学为对虾提供食物,最好可以每天为其提供六次饲料,也就是每隔三小时喂食一次。由于虾苗体型较悄搏小,所以在喂食的过程中,需要将饲料碾成粉末,然后投放在养殖池中即可。
4、疾病预防
在大棚养殖对虾的过程中,也需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最好可以定期向养殖池中泼洒灭菌、消毒药剂,消灭环境的细菌和病毒,也可以为对虾提供营养含量好的食物,提高对虾的免疫力,还可以定期查看对虾的生长状态,发现病害时及时控制,避免感染。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