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1月份销售额 2023年9月恒大销售额
一直“买买买”的恒大为造车到底投了多少钱?谜底揭开了
[汽车之家?行业]?最近一段时间,恒大造车动作更加密集,继8月初一次性首发了6款车后,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亲赴上海和广州视察生产基地;8月26日,恒大健康正式更名“恒大汽车”,汽车业务再升级,进一步昭示了恒大造车的“野心”。
随着恒大造车这盘棋越下越大,人们关心的问题也更加聚焦在这几个方面:“壕”气十足的恒大为造车到底投了多少钱?恒核正大首款车到底何时落地?恒大造车到底是不是认真的?就在8月27日恒大汽车举办的2020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这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投入多少/花费多少?恒大公布造车账单
数据显示,恒大汽车上半年营业收入45.1亿元,其中汽车板块0.5亿元,健康板块44.6亿元;毛利润共12.6亿元,其中汽车板块-1.2亿元,健康板块13.8亿元;净利润为-24.6亿元,其中汽车板块-12.7亿元,健康板块1.4亿元。不难看出,由于汽车板块仍在投入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整体业绩表现。
不过,这对于总资产超过2万亿的恒大集团来说并不算事儿,一改耐悔直以来,恒大“不差钱”的形象为恒大造车构建了较为强大的背书,那么恒大为了造车到底投了多少钱?此次发布会上,恒大汽车首次披露了造车账单。
从上面恒大汽车产业投入情况及预测图中可以看到,红色框线部分是恒大集团已经/计划对恒大汽车的投入。其中,在2019年恒大集团共投入147亿元、2020年为57亿元;2021年为90亿元,而在2022年之后投入为“0”,意味着自2022年起,恒大汽车开始依靠外部融资+自销产品实现收入,不再依靠恒大集团输血。而将这几年已经/计划投入相加,可以得出恒大集团或为恒大汽车投入294亿元,这比诸多新势力强调的“200亿”造车门槛只多出94亿,似乎恒大的“壕”气并没有相较其他车企高出太多,而且有意在恒驰量产后尽快让恒大汽车实现自负盈亏。
『中期发布会现场,恒大汽车高层回应了资金情况』
不过,这294亿的投资数字也许仍是“狭义”上的,因为想必很多人已经对恒大“千亿”的手笔并不陌生。2019年6月,恒大集团表示将在广州南沙区投资1600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电池、电机等领域投资建设;紧接着恒大又与沈阳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200亿在沈阳建设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等项目。而这两部分加起来共2800亿的投资近乎是294亿的10倍。
此外,在资金流出部分,工业用地、基地建设的费用在前期较高,2022年之后恒大在设备支出、材料及制造费用、建安成本、销售费用方面陡增,意味着前期建设基本形成后,产品生产制造开始不断扩展。自2019年-2023年的5年内,流出合计为2854亿元。
在销售收入方面,由于恒大首款产品计划在2021年量产,因此此前销售收入并不包括汽车销售,而是锂电池销售等收入;而在2021年汽车量产之后,汽车销售将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计划在2023年实现2132亿元的销售收入。这是什么概念呢?数据显示,恒大集团2019年营业收入4775.6亿元,意味着3年之后,恒大汽车销售收入或需支撑恒大集团营业收入的半壁江山。
■恒大首款车2021年下半年量产,售价很可能不超过30万元
『恒大此前同步发布6款车』
目前来看,恒大造车步伐在各方面都在持续推进中,并且已经开始履行一些造车承诺。例如,产品层面,恒大曾计划恒驰旗下首款产品“恒驰1”在2021年亮相,而在今年8月3日,恒大同时发布了“恒驰”首期六款车,分别为两款轿车、三款SUV和一款MPV车型,实现了多个级别车型的覆盖;工厂方面,恒大曾计划位于广州、上海的生产基地于2020年下半年竣工,截止目前,这两地的生产基地均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计划在9月份具备试生产条件。
『许家印在工厂涂装车间』
此次业绩发布会上,恒大汽车正式公布了量产计划,首款车型将于明年上半年试生产,明年下半年正式量产。而中期财报中也透露了一个小细节,其中专门提到:“亩模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需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并宣布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考虑到恒大首款将在2021年量产,因此恒大不排除想要抢占这一红利,首款车型的售价很可能低于30万元。
销售渠道上,恒大此前入股了全球最大汽车经销商广汇集团,后者的营业网点超过800个,此外,恒大还将快速布局汽车展示体验、销售、维保修售后服务三大中心:其中展示体验中心36个,销售中心1600个,自营及授权维保修售后服务中心3000个,建立庞大的汽车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点。
此外,在目前制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充电方面,恒大也有所布局。此前,恒大与国家电网成立合资公司“国网恒大”,聚焦社区停车库车位的智慧充电服务。恒大方面表示,目前恒大全国1000多个社区中已有700多个社区运营智慧充电业务,覆盖200多万业主。通过国网恒大智慧充电系统,业主将享受报装快捷、使用便利、费用低等充电服务。
■所以,恒大造车是认真的吗?
虽然恒大已经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领域、生产制造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布局,但围绕恒大造车是否“认真”的讨论一直存在,这与恒大地产商的身份有关,当然也与其大手笔、高调的行事作风有关。
目前来看,恒大的造车之心其实已无需质疑。就在8月26日,恒大健康正式更名为恒大汽车,这意味着恒大的汽车业务从恒大健康旗下的“汽车板块”上升为最主要业务,依旧在快速发展且盈利的“大”健康业务退居其次;而上文我们已经提到,恒大汽车2023年的销售收入将在集团营业收入中承担重要份额,恒大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大环境方面,恒大造车也是恒大基于产业趋势、自身转型发展所做的综合判断,这一步其实已经势在必行。从产业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潜力巨大,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蕴藏着巨大机遇和商机;从国内市场来看,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的财税政策支持,更广阔的市场正在逐步打开。
从企业自身来说,涉足汽车行业也是恒大期望打造百年老店的必然选择,汽车产业从基地建设到量产交付再到充电等使用环节的上下游业务,可与其他产业深度合作,进一步挖掘新增业务方向,拓宽恒大的产业布局,推进恒大多元板块进一步联动。根据今年年初的数据,仅在地产主业上,恒大集团就在中国280多个城市拥有800多个项目、600多万业主,而他们将成为恒大汽车庞大的客户基盘;同时恒大自有的超万名销售人员、恒房通App超1400万名的兼职销售员也将与恒大入股的广汇门店深度合作,最大程度促进成交,让恒大的业主有望继续成为恒大的车主。
目前,恒大依旧保持3-5年实现每年产销100万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企业这一目标不动摇,当下正同步研发14款产品。之所以如此大手笔推进,一方面是降低研发时间,争取后来居上;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大幅降低成本,最大化实现成本管控。
编辑点评:
虽然恒大造车之心已无需再质疑,但恒大究竟能走多远、走的艰难还是顺利却难下定论。可以看到,资金充足、多元化布局是其优势所在,不过,恒大造车仍然有着明显的“地产思维”,而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是否可以通过金钱购买、在短时间内融合并发挥效力,仍未可知。此外,虽然恒大称其对新能源汽车业务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信心,但也可以看出恒大集团希望恒大汽车早日实现自我造血的愿景,因此“恒大式造车”究竟效果如何,仍需要时间检验。(文/汽车之家才丽媛)
11月房企销售排行榜恒大(2021年恒大11月份地产销售额)
最近各个上市房企公布了2021年11月房企销售业绩,可以说是“一片惨淡”,其中恒大地产在11月份,销售额是“零”!从11月份的销售排名来看,尤其是同比增速来看,很多房企在2022年将非常危险,我们认为销售额同比增速下降超过30%的房企都有可能爆雷。
恒大9月业绩腰斩。
最新数据测算,恒大9月房地产销售额与面积均呈现月衰退逾55%,销售额与面积都降低至全年新低水平。
对照恒大集团9月初公布的8月销售数据,在察稿2021年1至8月销售额4,386.5亿元,销售面积5,379万平方公尺。
测算将得出,恒大9月销售额为170亿元,销售面谨旅积240万平方公尺,两项指标均为年内最低,且分别月减55.36%、55.06%。
近日,中指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1-11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100排行榜。
Top100房企销售均值为1161.4亿元,同比增长10.7%。
其中销售金额超千亿房企35家,超百亿房企150家。
榜单显示,排在前十的企祥没凳业分别为碧桂园、万科、融创中国、保利发展、中国恒大、中海地产、绿城中国、招商蛇口、华润置地以及绿地控股。
从榜单数值来看,有27家企业销售额为500—1000亿元,销售额增长率均值为11.1%;有30家企业销售额为300—500亿元,销售额增长率均值为16.0%;有29家企业为200—300亿元,销售额增长率均值9.8%;有30家企业为100—200亿元,销售额增长率为9.4%。
2023年房地产市场分析及前景
——预见2023:《2023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房地产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万科A(000002)、保利地产(600048)、新城派手控股(601155)、招商蛇口(001979)、绿地控股(600606)、华侨城A(000069)、龙湖集团(00960.HK)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中国房地产行业重点政策汇总、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份额占比
行业概况
1、定义
房地产业是指以土地和建筑物为经营对象,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和服务的集多种经济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根据用途的不同,主要分为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及产业房地产。住宅房地产是指用以居住的地产,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房地产形式;商业地产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产业房地产是指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打造产、学、研产业集群,帮助政府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型房地产形式。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环节市场庞大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带动一个城市GDP增长的基础上,房地产产业链上相关产业也随之壮大。产业链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房地产上游主要包括土地供应、建筑材料、工程机械三个环节;中游产业链包括工程咨询(规划、勘察、设计等)、施工建设、房地产开发三个环节;下游主要包括装饰装修、物业管理两个环节。其中,上游的土地供应环节由政府部门主导。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正处于规范调整期
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完全推开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大门,房地产业迅速崛起,随着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其对经济的影响愈发不容忽视。我国房地产市场自发展以来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78-1998年)。在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时间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停滞不前,虽然政府当时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但是效果不大。
(2)起步发展阶段(1998-2002年)。1998年标志着我国福利化分房制度的彻底结束和住房制度改革市场化的正式开始,至此,我国住房制度发生本质庆袜性变化。金融业改革和国外资本介入为房地产行业带来资金支持,同时外资流入带来对写字楼和办公楼的需求,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一步扩大。
(3)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9年)。2003年房地产业被列为我国经济性支柱产业,房地产投资大幅增加,房价上涨。同时,针对房地产市场在此时期的一些表现,国家逐渐加强房地产信贷控制,灵活调整房贷利率等促进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
(4)频繁调控阶段(2009-2013年)。针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国家频繁出台相关调控政策,进一步强化差异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控制对非首套房的信贷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国八条和新国五条出台,各大城市相继颁布限购限贷政策,企图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5)调整规范阶段(2013年至今)。2013年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提出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指明方向。2016年提出“房住不炒”定位。2018年强调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手段“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21年楼市“新禁令”提出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供需双方规模,避免炒房行为抬高房价。一系列政策表明,未来长期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将进入调整规范阶段,将是一个长期的国家策略,也是未来很多年的一个长期的制度顶层设计。
行业政策背景:频繁调控,保证健康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确立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历经了多次重大政策调控。总体尘差嫌来讲,房地产刺激与打压政策对房地产投资相应地形成激励与遏制的作用,即房地产的供给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方向一致。
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件),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拉开了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调控效果激活了低迷数年的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进入发展新时期。
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该政策极大的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为抑制房价的快速上涨,国务院等部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又称“老国八条”等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各类政策下,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频繁调控期。
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后,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陆续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涉及到房企融资、购房者信贷等方面。国家、地区的各项规划与政策中也在强调要“房住不炒”的定位。
2021年,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针对房企提出三道红线政策,开始在全国实施。三道红线即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按照监管要求,到2023年6月底,12家试点房企的“三道红线”指标必须全部达标,2023年底所有房企实现达标。
行业发展现状
1、房地产行业开发投资规模增速有所减缓
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严格调控,从开发投资规模的增速上来看,2010-2015年期间,增速总体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开始反弹,2016-2019年期间,增速有所回升;由于疫情及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等原因,2020年及2021年增速开始下降。截至2022年8月份,2022年房地产行业开发投资规模为9.1万亿元。
在开发投资规模增速减缓的背景下,房企也面临较大销售和资金压力,加之“保交付”等政策影响,房企新开工意愿持续下降。2022年1月至8月,房企新开工面积规模为8.51亿平方米,同比大幅下降37%,与2020年同时期相比下降39.2%。
2、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规模上升减慢
总体来看,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在2010-2021年期间呈现上升态势。2017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突破16亿平方米,销售金额突破13万亿元。2017
-2021年期间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均维持在较高区间,其中销售面积的上升幅度较小,销售金额保持一定的上升规模。截至2022年8月份,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79亿平方米,销售金额为8.6亿元。
3、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4-2020年期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8年突破80万亿元,与此同时,资产负债率也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之中,由2014年77%的负债率上升至2020年80.7%。
4、房地产景气指数有所下降
从房地产行业总体景气度来看,2016-2019年,全国房地产总体景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20Q1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行业总体景气指数有所下降。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国房地产总体景气指数不断回升,2020Q4为118.2%。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全国房地产总体景气指数有所下降,2022Q2为98.5%。
5、2022年共10家房企暴雷
在近几年政府宏观调控收紧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依旧处于高速扩张之中,没有及时调整好经营规模与扩张速度,不少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局面,宣告暴雷。目前共有30家房企宣告暴雷,其中,2021年9月恒大出现危机拉开了房企集体暴雷的序幕,2021年共有15家房企暴雷,其中包括恒大、正荣、富力等上市房企;截至2022年10月,2022年共10家房企暴雷,包括世贸、融创等龙头房企。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广东与江苏商品房销售面积领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31省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河南省。其中,江苏省、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上海同比增长为正,2021年江苏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2%,安徽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9.7%;广东省、河南省、浙江省同比增长为负,2021年广东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河南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同时可以观察得到,城市之间商品房销售面积梯级分布较为明显,如2021年排名第十的上海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880万平方米,与江苏省相差14671万平方米。
2、企业竞争:各环节竞争者众多
房地产行业拥有着复杂的产业环节,市场参与者众多,每个领域的优势竞争者各不相同。通过计算该环节企业2021年营收占该环节所有上市企业的营收总和来得到市场份额占比。中游环节中,在工程咨询方面,太极实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份额接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华建集团,为11%;在建设施工方面,中国建筑占据了绝对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占比接近四分之三,其次是上海建工与陕西建工;在房地产开发方面,由于该环节市场竞争者众多,因此龙头企业的绝对地位不明显,前三名分别是绿地控股、碧桂园与万科A,其中绿地控股市场份额为8%。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与转型升级
自2016年第一次提出“房住不炒”的理念以来,国家层面及各省市陆续出台了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对“十四五”期间房地产市场提出了发展目标及方向。其中,有部分地区对“十四五”期间房地产行业规划了具体目标,例如江西省在《江西省“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中指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500亿元,江西指出在“十四五”期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500亿元,黑龙江提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85平方米;部分地区对房地产行业的规划了发展方向,例如福建省在《福建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
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进入碳达峰碳中和关键窗口期,低碳经济将成为各行各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之一。而房地产行业作为绿色减碳的关键领域,尤其是目前正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的“阵痛期”,低碳发展无疑是房地产行业重要的经济发展长线逻辑,更将成为突破行业困局的全新机遇。在“双碳”政策的助推下,借助数字化技术向低碳发展转型,无疑将成为房地产行业转型的新风口,是实现告别“高杠杆、高负债、高风险”的“旧三高”模式,迈向“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的“新三高”发展关键所在。
2、预期2022年房地产市场逐渐修复
2022年,受宏观经济下行、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反弹以及前期调控政策对市场传导作用的滞后显现等因素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景气度继续下行。在市场景气度加速下行背景下,为防范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2年以来中央多次释放维稳信号,将“保交楼”作为下半年工作重点之一,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地产纾困基金”,通过资产处置、资源整合和重组等方式,参与问题楼盘盘活及困难房企救助等纾困工作等,但“房住不炒”仍为政策主基调。
在房地产政策相对平稳的条件下,《房地产蓝皮书: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19·2022)》预计,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将增速回落,增长1.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增长0.8%,住宅开发投资由正转负,下降0.2%;在土地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销售均价将保持小幅上涨,全年增长2.8%。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上一篇:武汉市9月份养老金涨了吗现在 武汉市9月份养老金涨了吗今年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