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蚬的养殖技术 河蚬的养殖方法
河蚬的基本简介
【物种名称】河蚬
【中文俗名】蚬、黄蚬、蟟仔、沙螺、沙喇、蝲仔【拉丁学名】Corbiculafluminea
【英文名称】AsianClam
名称: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蚬科,蚬属
美蚬河蚬又称黄蚬、金蚶、扁螺等。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也见于苏联。中国各江河、湖泊均产。
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天然资源丰富。它们穴居于水底泥土表层,以浮游生物为食料,生长快,繁殖力强。除天然资源外,也适宜进行人工养殖。
俄罗斯、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布。河蚬是一种具有很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双壳类水生生物,它吸取周围环境介质中的元素,通过其软体的分泌作用形成其碳酸盐成分的壳体.因此河蚬壳体的化学组成应该反应环境介质的地球化学特征.贵亩察阳南明河河蚬壳体中微量元素组成与河水污染状况的对比研究显示,随着河水水质的恶化,河蚬壳体中的Pb、Cd、Cu、Co、Fe、Mn含量升高,其中Pb的增升比率最大,达到285%,其次为Cd、Cu、Co、Fe和Mn,分别为127%、121%、84%、48%、和34%;相反地,Ni、Na、Zn则在污染较重河段的河蚬壳体中含量较低,其中Ni的降低比率最大,为63%,其次为Na和Zn,分别为18%和14%.这一初步研究结果证明了随着水质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河蚬的确在调整着自己壳体的组成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其中Pb、Cd、Cu、Co、Fe、Mn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与水质污染变化相一致,可以用来反应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特征.
蚬肉营养丰富,肉可鲜食,帛蚬干和罐头,也可入药。有开胃、通乳、明目、利小便、治脚气、去湿毒及醒酒之 功效,还可治疗肝病、麻疹退热等。河蚬是底栖鱼类、禽类的天然饵料。壳粉可作石灰的原料。蚬也是卷棘口吸虫的第二中间寄主,生食或进食没有煮熟的蚬,易患卷棘口吸虫病。贝壳中等大小,呈圆底三角形,一般壳长3厘米左右,壳高与壳长相近似。两壳膨胀。壳顶高,稍偏向前方。壳面有光泽,颜色因环境而异,常呈棕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壳面有粗糙的环肋。韧带短,突出于壳外。铰合部发达。左壳具3枚主齿,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具3枚主齿,前后侧齿各2枚,其上有小齿列生。闭壳肌痕明显,外套痕深而显著。
双壳纲的1科。世界性分布。代表属蚬属动物壳小型到中型。壳厚而坚,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壳面光泽,具同心圆的轮脉,,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铰合部有3枚主齿,左壳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前、后侧齿各2枚,侧齿上端呈锯齿状。足大,呈舌状。雌雄异体或同体。在水中受精,发育成幼蚬后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约3个月可发育成熟。亦有卵胎生的种类。栖息于咸淡水和淡水水域内。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可供信拆食用,也是鱼类、水禽的天然饲料。又为中药药材,有通乳、明目、利小便和去湿毒等功效。贝壳可锻烧石灰。蚬是棘口类吸虫的第2中间宿主。中国习见的河蚬壳长约40毫米,高30毫米。壳质厚而坚硬,外形略呈正三角形,两侧略等称。壳面呈黄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有光泽,壳内面呈淡紫色、鲜紫色和瓷状光泽。栖息于河江、湖泊内。可食用,亦为鱼类、禽类的迅坦茄饵料,并可做为农田肥料。
黄蚬在家怎么养?吃什么?
河蚬又称黄蚬,是一种淡水贝类,其贝壳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壳质稍厚且坚硬,成体壳长40毫米左右,壳面颜色变化较大,常与栖息环境有关,呈棕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壳面有粗糙的环肋。河蚬平时栖息于江河、湖泊、沟渠或池塘内,穴居于水底生活,并腔中岩以硅藻、绿藻或轮虫等浮游生物为食,一年四季皆可繁殖,性腺最丰满期是5月至8月,最佳采捕利用期为1龄~2龄。 河蚬经济价值较高,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每百克蚬肉含蛋白质15克,脂肪3克,而所含的维生素A、B1、B2、B12、C及铁、钙、镁等营养物质也很丰富。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钴和牛黄酸等成分。蚬肉除可炒、煎、炸、滚汤外,还可加工成蚬干、罐头和冻蚬肉等产品。河蚬除作菜肴外,它还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疗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蚬肉能下温气,利小便"。另据现代药书等记载:河蚬肉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适量食用蚬肉可治疗疔疮肿毒、湿热黄疸、不便不利等症,对治疗夜盲症和促进母体乳汁分泌、加快产妇产后身体恢复也有作用。而蚬肉中丰富的维生素B12对治疗贫血有特殊疗效。河蚬所含的钴成伍御分对维持人体的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也有辅助作用。民间记载常喝蚬汤、常食蚬肉还令人筋骨强壮。 由于河蚬所具有的营养、药用及食疗价值,因此,它不但在国内许多地方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普遍受到欢迎,故河蚬也是出口创汇品种。 目前,开发利用河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组织渔农民在有资源的江河水域中适量来捕河蚬,常年均可进行或分阶段进行。可采用网眼为2厘米左右的抄网或耙网捕捞,若是单艇操作,可捕大留小。二是为适当保护自然资源提高产量,可发展江河湖泊人工增养殖。其增养殖的方法是:选择水深约2米,沙泥底质,地势平坦,有一定肥力,浮游生物丰富的水域放养蚬苗,放养时均匀散放,密度为每亩15千克左右(规格0.5厘米~1厘米),放养后4个月~5个月便可长成商品蚬,可做到当年放养当年收获。三是利用池塘养殖。池塘面积2亩以上,水深1米以上,底质以沙土为宜,放养前要清除敌害生物并暴晒池底15天以培肆上,然后注水施鸡粪等农家肥150千克~200千克。每亩放蚬苗100千克左右。养蚬池塘还可同时混养草、鳊、鲢、鳙等鱼类(但不能混养青、鲤鱼),池塘养河蚬经5个月~6个月即达商品规格,个体重4.5克以上便可收获上市。河蚬可以用水泥池养殖吗?
河蚬,俗称“蜊仔”,它是一种生栖于河川中的双枚贝类。以往在大小溪流或灌溉水沟中均可找到它,是早期农村居民肉食的来源之一,这些年来由于工商业的发达、污染日趋严重,河蚬也就逐渐从河沟中消失。由于蚬肉的营养价值被评价甚高,被国人认为是一种健康的水产品,所以食用者多,天然产的河蚬已供不应求,因此养河蚬者也就因应而生拆派。
早期是以天然河川或湖潭为河蚬场的,利用天然水域中的微小藻类及浮游生物为饵料,虽然可以节省成本,但是这种方式常受天灾人祸的影响,效果欠佳,所以就改用池塘密集养殖。如在能冒出地下水的砂土壤,凭借活水充盈,可利用冲刷式生长,培育出无臭泥味、高净度。
品相良好的高级蚬,这种特别受人追捧,售价比一般鱼虾蟹佳,利润相当优厚,变成今日不景气下之宠儿,一般养殖业者对于饵料藻水的培养知识不足,有时因培养藻水施肥不当,造成蚬壳黑化的现象,以及水藻的养分白白流失,未加妥善规划利用等问题,有待今后加以改善,以达到永续经营。
河蚬黑壳化系由水中铁质与底泥中所发生之H2S,产生黑色Fe2S3,而染于壳表所致。
河蚬场之选择
河蚬是属于一种潜砂性的双枚贝类,善于潜入细砂或软泥中,而伸出其出入水管于表层滤取浮游生物生活,在河蚬栖息环境中,常由于有机物之沉积,而产生硫化氢,导致黑壳化而影响产品之品质,其严重性以软泥最为严重,其次为细泥砂。
因此,开辟河蚬养殖场,须以细河砂质者为佳。所以,河蚬养殖场之选择条件须以河砂质或80%以上河砂,而20%为细泥砂,又须水源充足无污染处,为开辟养殖场之最佳场所。
养殖场之规划
作为近年来的新兴农殖业,在技术层面上,比起养鱼虾来,落差甚大;简言之,养河蚬目前可以说是尚处于粗放阶段,对于各项技术之提升,有虚敬待加强之处。
河蚬的食性与鱼虾类不同,其专以滤取水中之微小浮游生物为饵差御慎料,浮游性植物是以微小藻类为主,而浮游性动物则以轮虫、纤毛虫类为主,因此这些饵料生物之多寡是决定河蚬生长与否,无论如何,在河蚬养殖旁必须设立一个藻水池,以培养一些微小藻类,供应给养殖池中之河蚬饵料,藻水池中的大小依个人场地面积大小而定,一般藻水池与养殖场的比例是1:1至1:5之间较为经济。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