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对虾养殖技术常识 南美对种虾养殖技术常识的认识
南美白对虾养成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1)养殖模式与投苗密度南美白对虾广泛适于粗养,半精养和精养。①粗养。在池大(10公顷以上)、水浅、换水少的低产池内进行,每667米2投苗(体长销衫0.7厘米以上)3000尾左右,依靠水域天然生产力养殖,以达广种薄收。
②半精养。单池2~10公顷,放养密度为每667米23500~10000尾,清池、肥水、投饵和少量换水。
③精养。单池面积1公顷以内,水深1.5米以上,具增氧设施,每667米2放苗2万尾以上。
(2)放养前的准备①清池与除害(与中国对虾养殖同)。②进水与肥水(与中国对虾养殖同)。
(3)虾苗的放养可直接投放体长0.7~1厘米的小苗,也可对虾苗进行中间培育。放苗水温最好在18℃以上,放苗盐度,高盐差不大于5,低盐差不大于10,由海水到淡水应经过7~10天的逐级盐度驯化方可放苗。
(4)养殖管理
①饵料种类。南美白对虾对蛋白质的需要量相对较低,饵料种类与中国对虾及日本对虾略同,可用活饵,也可用配饵,中、后期以配饵为主。
②投饵量。南美白对虾投饵量与中国对虾略同。
③投饵方法。对于面积不大的虾塘,沿池边均匀投饵即可,对于面积0.67公顷以上的虾塘,池的周围及池中均要投饵。如果池内设有增氧机,投饵及对虾进食期间,应停止亏隐腔运转。以免水流动造成饵料溃散。夜间投饵量应适当增加。应采用一日多次的投喂方式,尤其在养殖中、后期,应尽量做到勤投少喂,每日投饵4~6次。
④水环境控制a.水温南美白对虾可耐受的水温为12~41℃,适宜水温25~34℃,在30℃左右生长最好。b.盐度南美白对虾属广盐性虾种,生存盐度在1~60,在海水盐度为5~45的条件下均可正常养殖。一般认为,在低盐条件下,对虾生长快、蜕壳次数多,但甲壳薄,抗病力差。而高盐条件下,对虾蜕壳频率慢,壳硬,生长慢,但抗病力强,品质好。国内已驯化至淡水养殖。c.pH养虾最适pH7.8~8.6,pH过高可通过换水或药物控制藻类数量,以及投放pH缓冲物质,如白云石粉、膨润土、沸石粉、酸土等加以调节。pH降低可通过排污、换水、投施石灰或其他底质改良剂加以调节。d.溶解氧南美白对虾的窒息点约在0.2~0.5毫克/升左右。溶氧降到1.0~0.5毫克/升左右即会发生浮头现象。生产中应控制在3毫克/升以上。
⑤日常观测。南美白对虾养成期的日常观测内容携孙和方法,与中国对虾和车虾略同。
应注意各水环境因素,对虾活动、摄食情况,以及生长情况和存苗量的观测,及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⑥疾病及防治。南美白对虾相对抗病力强,但病毒、细菌等病也时有发生。应注意保持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持清新的水质和合理的饵料投入。养成期应定期在池内泼洒二氧化氯、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净水剂。应注意购进培育环境相近、经过防疫监控的优质虾苗,以达到理想的养殖效果。各地实践证明,同一池塘单一品种养殖易发生疾病,南美白对虾多年单一养殖也易发生病害。所以最好多品种换茬交替养殖。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有哪些要点
对虾的养殖技术和方法
1、池塘要求
(1)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例,池塘的深度必须在1.8m左右。
(2)池塘一定要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周边也要有充足的水资源,而且养殖水中的营养成分必须要满足南美白对虾对营养的需求。
(3)在池塘中还要增设固定功率的增氧设备,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往池塘中进行供氧,保证池塘中有充足的溶氧量。
2、大棚构架
(1)大棚构架主要以“人”字行为主,这样既能降低搭建难度,又可以节省搭建材料。
(2)可以使用竹木框架的结构搭建大棚,这样方便进行拆卸,而且竹木框架也可以进行循环利用。
(3)覆盖的薄膜厚度以0.6-0.8mm为宜,而且要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薄膜的颜色尽量选择白色。
3、灭菌
(1)在放养虾苗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可在正式放养虾苗前25天左右往池塘中加入生石灰进行消毒。
(2)用生石灰消毒后,一定要提前1周往池塘中加入适宜浓度的漂白粉,同时还可以加入适量的肥水肥料,比如鸡粪。
4、虾苗管理
(1)选择虾苗
①由于在养殖大棚南美白对虾时,池塘里面的水一般都是淡水,所以一定要选择经过淡化的对虾品种。
②而且还需要根据大棚池塘的养殖条件,选择可以适应大棚池塘环境的对虾种类,尽量选择市场上销量较多的虾苗。
(2)进行无毒检测
选好虾苗后一定要进行无毒检测,这样可以保证虾苗的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规定要求,避免虾苗之间传染病毒。
(3)放养
①在放养前备塌空,一定要先将装有虾苗的袋子放在池塘里面15分钟左右,这样可以使袋里面的虾苗适应池塘水温和基本环境。
②等其适应后,再拆袋分批投放到池塘里面,这样可以降低虾苗的应激反应,避免对虾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
③放养虾苗的数量一定要与池塘面积大小匹配,一般可在池仿瞎塘里面放置固定的网格,然后在每个网格里面放养固定数量的虾苗,避免虾苗乱游动。
5、饲养管理
(1)可以根据对虾的生长情况,合理投喂饵料,这样可以保证所投喂的饲料数量能满足对虾生长需要,一定不能投喂过量,否则会出现浪费,也不能投喂量不足,同样会影响对虾的生长情况。
(2)投喂时间一定要满足对虾的进食习惯,避免饵料出现浪费,降低过量的饵料对池塘水质的影响。
6、调节水质
(1)根据水质变化情况,一定要及时调整水质,可以通过固定频次的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池塘里面的水质变化情况,然后可以通过减少饵料投放措施,有效调节池塘水质。
(2)可以根据季节及时调节水温,当水温发生变化时,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稳定水温,避免水温忽高忽低影响对虾生长。
7、调节水中溶氧量
(1)可以根据水中具体的溶氧含量,及时将溶氧含量调整到适宜的位置。
(2)一般可通过池内的氧气泵,往池塘水里面注入氧气并通过溶氧含量检测装置,检测水里面的溶氧含量是否达标,当溶氧含量达到标准后就可以停止供氧。
(3)注意在不同的季节,水中的溶氧含量都会不同,因此一定要灵活调整溶氧量。
8、防治病害
(1)一般大棚池塘在养殖一段时间后,在池内会积累大量的淤泥和细菌,如果没有及时清理淤泥和细菌,不仅会导致池塘水质恶化,而且还会爆衫旅发病害。因此一定要及时清理清塘,提高水质质量,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2)可以使用网格饲养,这样能有效隔离病毒,避免对虾之间传染,减少病害的发生面积。
(3)可以根据虾苗的生长情况,确定感染病害的种类,并对症下药,提高防治虾苗病害的质量。
在养殖虾的过程中一定要定期更换水,保证水质干净,当水中溶氧量不足时需要及时打开增氧设备进行增氧,保证虾有足够的氧气可供生长。而且还需控制水体的透明度和酸碱度,减少PH值的变化,避免PH值变化过大影响虾的生长。
来源:
南美对虾养殖方法 南美对虾怎么养
1、调控水质由于南美白对虾是海水虾,所以对池水中藻类的要求特别高,一般最适应的水色是由绿藻或硅藻形成的黄绿色或黄褐色,这些藻类是虾塘中的良性生物群落,有固氨、氮的净化作用。常讲的养虾要管好一池水,一个重要点就是采取措施使用水色调节至这一颜色。我市面上常用的方法是施有机肥,像颗粒鸡粪10-15公斤/亩.米。南美白对虾适的PH值为7.8-8.5,若池水PH值低于7.5则需轻施工生石灰1.5-2.5公斤/亩.米,施用天数视PH值变化而定,一般在晴天上午9-10时施。南美白对虾长至5厘米后,除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外,最好施用光合细菌来调节水质,促进生长。但像东太湖地区,由于一般池性偏酸,每下雨一次后,须立即泼洒生石灰,同时配以光合细菌,以调节PH值,改善水质。2、严格投饲由于南美白对虾饵料系数较低,一般为备中1.5-2.0,所投饵不宜过多。在对虾体长小于2厘米前,若不考虑池内的基础饵料(红虫),则日投饵料店量为150克/万尾,以后随时着虾的逐渐长大,投饲量也逐渐增加,以投饲后2小时全部吃完为标准。投饲管理要做到相对合理,既要吃饱、吃好,又要兼顾养殖环境和节约成本,一般坚持:
(1)勤投少喂(每天不少于4次)。
(2)傍晚后和清晨前多喂。
(3)水温高于32℃,水质变劣时少喂。
(4)对虾大量蜕壳的当日少喂,蜕壳1天后多喂。
(5)池内竞争性生物(蝌蚪)多时适当多喂(今年这个问题较普遍)。投饵量的多少、时间均要灵活掌握,一般养殖前期池内基础饵料好宏较多,可少喂;中期应投优质对虾专用料;后期为了促生长,像我们吴江地区应适量投喂一些轧碎,清洗后的新鲜螺蛳,以改善海水虾淡养过程中壳薄、色淡的问题。仿袜山
3、适时增氧对南美白对虾而言,对溶氧要求较高,一般养殖要求3-5毫克/升,因此特别要重视增氧问题。所以我们提倡在白对虾3厘米以后开始开启增氧机,从起始的每天2小时逐渐增加开启时间,对虾长至6厘米以后,每天至少要开10小时,特别是晴天中午的5小时更重要。又因我市是淡水养殖,一般池水水质不十分差的情况下,尽量不换水或少换水,强化投饲管理,以光合细菌得以调节,同时延长增氧机的开启时间,这样既改良了水质,又对增强南美白对虾的活力,提高成活率有益处,这一点去年在东太湖得到了良好的验证。当然,每5亩配3KW的增氧机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为保证南美白对虾的色泽、提高运输成活率,最好在后期适当施些食盐以调节盐度。
4、防病南美白对虾(特别是巴西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力,但不是说不得病,象病毒性、细菌性及其它营养性、真菌性疾病都有要做到积极预防,及时治疗。象常规的烂尾、黑鳃、褐斑、红腿等只要采用普遍的杀菌消毒剂即可。这里提的重点是病毒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病虾形体消瘦,甲壳变软,体色变深;胃不饱满,活动差,附着物增多,黄鳃、肿鳃,头胸甲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点。病毒感染后对虾不一定发病,但环境压力可诱发病毒,细菌的原发性感染也可引起病毒感染。对虾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方法,但淡水养殖切断了垂直传播――这一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使发病率大大降低,应做到以防为主。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