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养殖检测技术视频 螃蟹养殖检测技术规范
室内螃蟹养殖技术 室内螃蟹如何养殖
1、建造蟹池
室内养殖螃蟹时,要选择通风性、保温性良好、四面光滑的仓库作为养殖场地,然后在掘猜坦仓库中用水泥建造水池,并向一侧设计坡面,便于螃蟹活动,池塘建造好后,要用石灰水消毒一周,以免螃蟹生长不良。
2、水质调节
螃蟹在生长的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最好在蟹池中安装一套净化水质的装置,使用流水养殖,并将水深保持在1米左右,而且养殖期间要每隔2-3天换水一次,单次换水量为总量的三分之一,以免水质长期不更换,氧气含量较低,无法满足螃蟹的生长需求。
3、投放蟹苗
养殖螃蟹时,要挑选兆历大小一致、无病无伤、活力十足的幼蟹投放在池塘中,投放密度保持在每平方米80只左右,而且购买的蟹苗要放入清水中浸泡判桐3分钟,然后取出静置10分钟,再次浸泡,重复上述操作2-3次后即可放入池中。
4、投喂饵料
螃蟹属于杂食动物,吃有机碎屑、动物尸体、藻类等食物,养殖期间,可以每天提供两次饵料,分别在每天的早上5点、晚上8点,有利于增加螃蟹的摄食量,而且喂食量为螃蟹体重的百分之四,不宜喂食过多,以免食物浪费,造成水质污染。
螃蟹养殖水质要求
螃蟹养殖水质要求如下:
1、池水PH值以7.5—8.5为宜。
2、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若低于5毫克/升,会影响生长发育;若在2毫克/升以下,便会引起河蟹的死亡。
3、水深保持在1—1.2米,保持水质的清新。
控制水质的方法:知宴
1、当蟹池水温逐渐下降并稳定在28℃以下时,及时调整水位,平均水深掌握在1~1.2m。注行冲排水应比夏季增强,一般3~5天注排水一次。
2、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染。
3、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4、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并避开蜕壳期。一方面补施生石灰,全池均匀泼洒;另一方面补施磷酸二氢钙,促进水体物质微循环良性转化和河蟹蜕壳必须物磷、钙的吸收利用。
5、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最浅处10cm,池中档猛歼种植水生植物。
扩展资料
养殖螃蟹条件:
1、交通方便,环境安静;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池底平整,池埂坡比1:2.5-3。
2、有防逃设施。目前普遍采用钙塑围栏,将钙塑板沿埂四周埋入土中20厘米压实,间隔1米用木桩固定。
3、放养蟹苗前清除过多的淤泥,只留淤泥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达到彻底的清塘消毒,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然后晒塘3—5天后加水。
4、要种好一塘草,水草是河蟹喜爱吃的天然饵料之一,又能起到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是河蟹栖息、躲避敌害的场所。
参考资料来源: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的养殖方法:1、池塘的条件和工程要求
河蟹昼伏夜出,喜溶氧高的清洁水体,怕强光,爱安静,水温10℃以上开始摄食,15℃左右蜕壳生长。20~28℃为生长旺盛期,因此池塘结构应适合它们的习性。
型孝锋 1.面积水深。一般以2~5亩为宜,水深通常保持1米左右。
2.池塘结婚。池坡1:2.5,池坡处设蟹穴,约占面积的20%~25%;池中要建“暗岛”供蟹打洞,进食和蜕壳。
3.水质。水质不宜过肥,透明度保持30~50厘米。水质过肥容易缺氧,严重时还会引起死亡。水源以江河水为好。
4.暗岛。暗岛是河蟹打洞,吃食和蜕壳的场所,一般低于水面10厘米。在蜕壳的暗岛上不要投食,防止河蟹因觅食而残杀“软壳蟹”。
5.防逃墙。河蟹两栖,又能攀高,有很强的活动能力,在饲料不足,水质变坏,缺少隐蔽物时,常作迁移或外逃。因而一定要在池周筑~60厘米高的防逃墙,可以用砖砌抹水泥也可用玻璃、塑料、金属等材料,但一定要光滑,无附着点。
二.管理
1.放养量。一般每亩投放10克左右蟹种2500只左右。同一批蟹种规格尽可能一致,以免以后生长个体差异悬殊,造成大期小现象。
2.投饵。常见的水生植物、菜叶、各种饼粕以及小鱼、小虾、蚯蚓、动物内脏等都可作为饵料。一般植物性饵料投喂量不必控制,但动物性饲料根据水温适当调剂。
3.巡塘。除与池塘养鱼巡塘一样外,还必须注意观察蟹的活动,如果清晨受惊后爬在岸边的河蟹仍不下水说明有病了。如果受惊后下水后又立即爬上岸或傍晚大量河蟹聚集岸边,表示池中缺氧,要立即加水。若见相互残食,需增加适口饵料,另外注意消灭水蛇、水老鼠,随时修补防逃墙也是必不可少的。
4.水质管理。养蟹池必须保持水质清新,因此根据水温变化,经常换水,水温越高就越勤换水。
三.捕捞
1.流水捕捞。秋季成蟹有生殖洄游习性,在池塘中养殖的,也要弃穴在水中活动,只要池塘缓慢放水,在出水口捕即可。
2.灯光诱捕。抽出部分池水,留下30~40厘米,晚上河蟹便会爬上岸活动,只要在池塘四周四个角上点灯慎蔽,便能聚集捕捞。
注意事项:
一、饵料投喂与水质管理
1.至七月份蟹塘一般亩蟹、虾、鱼存塘量达70斤以上,因此按饵料投喂量8—卜晌10%计算,每亩投饵量应在5—7斤。
2.在高温时期,饵料组成进行调整,由前期以动物性小鱼饵料为主,改变为动植物饵料各占50%,饵料投喂应做到勤观察,饵料投入蟹池中应在4—6小时左右吃完,过多的饵料投喂将导致水质恶化。
3.如有剩饵,应分析具体情况是天气原因还是水质原因;如水体混浊或水草被大量夹食,可能饵料投喂不足,应增加投喂量。建议高温期间小鱼的投喂量控制在3斤/亩左右,有利于改善水环境。
4.进入七月,蟹塘水质水位应调控在平均水深1500px以上,至7月下旬应加至最高水位,水质调节中要做到勤加水,2—3天可加水一次,水质应保持清淡活 爽,水质透明度应保持在1250px以上。
5.高温期间,蟹塘常存在底层水质败坏,水体分层,深沟内水质恶化,局部水草丛中水质不好,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因此,除经常加水换水调节水质外,应勤用底质改良剂与微生物制剂,并可对水体进行解毒,改良底质与水质,10天左右定期使用一次,蟹塘水体环境状况较差,7天左右定期使用一次。
二、池塘环境改善与病害防治
1.七月份,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仍处于生长旺盛期,为河蟹生长、蜕壳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并起到了净化水质、水体降温,增加水体溶氧等有效作用,因此,对蟹池内水草要保护好,如发现水草被大量夹食或水体浑浊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投放批量优质仔螺蛳,增饵投喂等防止败草。要做到勤观察、勤处理,对漂浮的残余水草要及时捞除,对深沟底还没有清除的伊乐藻要逐步清除,保持蟹塘的清洁卫生,防止水草腐烂败坏底质与水质而引发池塘环境突变恶化。
2.在病害防治方面,应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现阶段应勤用底质改良剂与微生物制剂,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使水体中大量繁殖有益微生物,成为养殖水环境中微生物系统中的优势种群,通过其代谢来改善水质,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目前可在饵料中加服内服药及维生素,矿物质等添加剂,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
三、在第四次蜕壳基本结束后,池塘中的矿物质元素、营养盐类、维生素被河蟹大量吸收利用,为了保证池塘中河蟹的健康生长和确保河蟹的第五次蜕壳顺利进行,建议广大养殖户全塘泼洒硬壳宝和多维等营养添加剂1—2次,另外有些前期杀虫消毒不彻底的蟹塘可选择雨过天晴,水温不高而螃蟹无批量伤亡整体活力较强的时机进行一次杀纤毛虫药物与低剂量生石灰泼洒,生石灰泼洒量控制在每米水深每亩5—10斤,确保高温季节河蟹体表与鳃上没有大量寄生虫及水体水质清爽良好,目前病害防治工作应结合饵料优化投喂,环境改良等工作进行,切实做到生态防病,健康养殖。
下一篇:更多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