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文化>农业资讯>致富项目

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什么 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

时间:2024-03-08 03:05:47 浏览量: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什么 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的文章,本文对文章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什么 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什么 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

多地政府推行百姓问政有何意义

1、可以立即纠正工作上的失误。

2、解决干部想干与百姓想要的脱节问题。

3、解决干部“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给“在职不在岗、在岗不在干、在干不在行”的干部下一剂猛药,彻底改变过去干部只当“裁判员”“评论员”,不做“运动员”“战斗员”的现象。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翻译是什么?

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

一、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二、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三、出处

《论语:颜渊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为政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为政是什么意思 治国以人为本的意思.为政之道,惟在得人:治国最主要的方向,就在于得到民心.

问题二:文言文中为政者是什么意思 为政释义:

治理国家;执掌国政。《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左传?宣公元年》:“於是 晋侯 侈, 赵宣子 为政,骤谏而不入,故不竞於 楚 。”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商调曲一》:“ 有熊 为政,访道於 容成 。”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t臣接,然天下不以为非者,以谓垂帘之际,不得不尔也。” 清 姚鼐 《<左传补注>序》:“ 魏献子 合诸侯,干位之人,而述其为政之美,词不恤其夸。”

指执政者。《仪礼?大射》:“z司射{自阼阶前曰:‘为政请射。’” 郑玄 注:“为政谓司马也。司马,政官,主射礼。”

.处理政事。 唐 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唐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诗:“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

问题三:为政有能声的声是什么意思? 声望,名声。

问题四:为政才能是什么意思 当官的为官水平

问题五:当政、为政、治政、施政分别是什么意思 从事政治工作

处理政治事物

提出自己的政治方案

实施执行自己的政治抱负

问题六:是亦拙者之为政也 这句古词赋是什么意思 此语出自西晋文人潘岳之《闲居赋》.

其意为:这也是我这个蠢笨之人的政事.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拙者是作者自谦之词.)

是亦拙者之为政也-----苏州园林之拙政园亦出自此句.

问题七:为政翻译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 *** (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问题八:卫君待子而为政什么意思 语出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原文是: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问题九: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啥意思 本句出自《晋书? 顾和传》:“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意思是:大人您辅佐国政,宁可使法网宽松以至可以漏过大鱼,为什么又要搜集、听信道听途说,以斤斤计较来治理政事呢!

望采纳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什么 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什么 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本文标题: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什么 1月2日百姓问政的意思是

本文链接:http://www.chaxuanwen.com/article/142971.html

上一篇:特拉斯1月销量怎么样了 特拉斯1月销量怎么样知乎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致富项目相关文章
更多致富项目文章
喜欢致富项目就经常来哦!
农业资讯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