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茶文化>农业资讯>致富项目

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的 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视频

时间:2023-12-01 18:36:42 浏览量: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的 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视频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的 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视频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的 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视频

沙蚕养殖技术方面知识

沙蚕是一种生长在沿海和河口附近滩涂上的环节动物,可以作为钓饵,是鱼虾的天然饵料,同

时也是广东、福建、广西、浙江沿海居民喜食的佳肴。它作为对虾亲虾饵料不仅亲虾嗜食,而且能防止性腺退化; 日本每年大量出口沙蚕作为钓饵, 出口销售非常看好,而且价格居高不下;沙蚕本身就是一种海洋药物, 已被用于提取沙蚕毒素;利用沙蚕进行生态养殖,已取得很好果。可见沙蚕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生态价值均十分明显, 本文将其主要养殖方式及养殖技术要领作一详细介绍。

、沙蚕主要养殖方式

1.滩涂粗放型增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成本非常低,养殖技术要求不高,管理简单,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时

好时坏。因沙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一般在南方和北方的泥滩、沙滩、泥沙滩均有分布;中、高潮带的滩涂密度较高,尤其喜欢在具有大量大米草、红树林、芦苇的滩涂上栖息, 含泥量高的滩涂沙蚕资源最多、泥沙滩次之、沙滩最少。所以有条件的地区选择沙蚕养殖的滩涂最好是含泥量高、高潮位有植物分布的地区;如果只能选择泥沙滩或沙滩,就选择滩涂平缓的,可以使幼苗的流失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根据滩涂沙蚕斟酌自然资源多寡, 决定放苗的数量。若自然资源量丰富,在第一年开始养殖时适量放些人工苗,以后两年可以通过合理采扑(取大留小、轮采等)、“没巢”、避开大潮汛采捕等方法自然补充苗种,第四年开始必须继续放养人工苗,如果遇到灾难性气候,需要每年增补苗种; 若作为养殖的滩涂沙蚕资源平乏,那么在开始养殖时必须放养大量的人工育种, 以尽快使沙蚕成为滩涂的优势种,为来年可持续性生产打下基础。这种养殖方式适合面积大、承包费廉的滩涂养殖,成本投入少,而产出有可能多也可能少.风险较小。

2.滩涂半人工育苗、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成本低,养殖技术要求也不太高,管理上只多了观察塘的安全与否、将塘中的苗种经常分散,其余与粗放型增养殖方式的正常管理一致,但这种养殖方式能使产量相对稳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由于沙蚕4~1O月均能繁殖,集中产卵期是4~6月和8~1O月,按理论上计算每年的繁殖量足够补充因采捕而减少的数量,但每年的气候状况不同,特别是南方的台风和北方的季风往往会把刚

繁殖的沙蚕苗带走或使其天折。在养殖滩涂上围上几十亩不等的

低坝塘作为沙蚕的自然繁殖场,在繁殖季节先肥水,然后将异沙蚕体放入其中,就能获得一部分苗种,仅比粗放型增养殖方式多用很少的成本,但能收到几倍甚

至几十倍的效果。这种养殖方式是目前滩涂沙蚕养殖最为理想的方式。投入少,产出多,200 元/亩投资可产出2000~3000元/亩。

3.粗放型池沼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投入相对较大,养殖技术要求高,属高密度精养,产量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该养殖方式可以分为纯沙蚕养殖和与鱼虾混养两种模式。

1]池沼养殖:利用不适合鱼虾养殖的浅池洼或荒滩围塘(坝

高50cm),经过清塘、翻耕、肥水、放苗、投饵等的沙蚕养殖管理。养殖池塘最好能放干水,能经常充水即可;可采用人工苗种放养或半人工繁育苗种,定时加换水,产量十分可观,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2]与鱼虾混养:这种养殖方

式目的在于改善鱼虾池的地质环境,从而减少鱼虾的发病率,同时也可以为鱼虾提供高营养的自然饵料。在此种方式下养殖时应注意:沙蚕苗放养不宜过早,待鱼虾苗达到一定大小后放养沙蚕苗较

为合适,因为3cm-4cm 大小的沙蚕能摄食1cm左右的虾苗; 在培

养过程中要注意鱼虾塘的前期肥水, 否则过多沙蚕幼体容易造成池水过清,不利于鱼虾的生长,而且因透明度过大会使浒苔、石莼等大型定生藻类繁生,于鱼虾生长不利。

4.工厂化人工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投入大,产出也大,全部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养殖。八十年代首先见于日本,多为先进行人工育苗,继而实行投苗放养。先在不铺沙的水泥池中人工育苗,待幼体快附着时投沙开始养殖, 成体养殖时铺沙30cm ,每天换水1次~2次,投饵2次~3次,若放养密度适中、温度适合,半年可达出售规格,产量为3k异/m 左右。这种养殖方式我国现在还没有进行,如果利用鱼、虾、蟹、贝育苗厂的闲季开展养殖,不仅有效利用闲置设施。还能创造效益,实为最佳的选择。

二、滩涂增养殖技术要点

1.生态习性、食性与摄食强度沙蚕营钻洞生活,退潮后埋栖在泥沙里,涂面留下许多圆形的小孔,穴孔直径约0.7cm,直接

开在滩面上, 沙蚕栖居深度为0em~30cm不等,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温度较低时栖居较深以20cm~30era居多,随着温度升高,栖息深度日趋上升, 特别在5月以后其分布以10cm~15cm 居多,成熟的异沙蚕体一般在0cm~5cm的表层,个体小的-一般在表层里,适温范围在O℃ ~37℃ ,盐度7‰ ~35%。.pH7—8.5

2.养殖场地的选择,进行沙蚕养殖的滩涂最好是在河口附近,这一地区的饵料生物比较充足,滩涂上有机质含量最高,潮水涨退稳慢,含泥量较高,高潮带有丰富的植物(大米草、红树林、芦苇等)。沙蚕的食性为杂食性,个体较小时,喜食藻类,以扁藻,翼茧

形藻效果最佳, 长到3cm~4cm后,以混合型为好(藻类、有机质、鱼粉、糟粕、麸皮等),摄食强度与季节有关,水温较低时摄食量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加大,但在繁殖季节几乎不摄食。3.滩涂翻耕及敌害生物的清

除,放苗前必须对滩涂敌害生物进行清除, 以生石灰最为安全且有改善土质的功效。

4.苗种放养

根据滩涂中自然资源量的多寡决定放苗数量,沙蚕资源甚少的滩涂2000 条-3000 条/m ,资源量中等的滩涂放苗量为1500条-2000条/m ,资源量较大的滩涂放苗量1000条/m 以下,放苗的季节一般在4月~5月和8月~lO月。苗种来源:由日本进口② 各地区工厂化培育的苗种,规格为7-12刚节长的刚节幼体。⑧ 滩涂土池育苗,挑选异沙蚕体人土池肥水, 附着以后20天,分苗到滩涂。

5.日常管理经常观察沙蚕数量的变动,将过于密集区疏散到非密集区。

(2)注意气候变化,台风、大风期要做好防范工作。⑧ 观察生长情况, 生长不快时加强施肥投饵。④ 及时补充苗种⑧ 换水:~ 般不需大量换水,经常补充被蒸发的水量,若水质变坏,则需换水(I/2~I/3)进水后重新肥水。投饵:每天投饵1~2次。饵料种类:鱼粉,麸皮等,视水色控制投饵量,但必须每天投喂。⑦ 观察繁殖情况:经过一年以上养殖的池塘中遗留的大个体沙蚕在气候适宜时会大批成熟,特别在大潮期间较为集中, 如果数量较多,不宜排水,待5-6天附着后再排水,以保护幼苗。

6.起捕

放干池水, 人工将池底用钉耙翻开,一般挖深至25cm~30cm,将沙蚕挖入容器,一般不全部收捕,留一部分大个体,再补充一些苗种可持续生产 成熟个体的采捕可在大潮汛夜间用密网捕获。

沙蚕详细资料大全

沙蚕在分类学上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海蚂蝗。动物性钓饵的一种。身体分节明显,体节两侧突出成具有刚毛的疣足,用以行动。长10厘米左右。栖息泥沙中,生殖季节或夜出觅食时,能游水。我国黄海和渤海沿岸多产,日本亦产,是钓取海鱼的主要饵料。我国海滨已广泛养殖,作为商品饵供应垂钓者。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 :沙蚕
  • 拉丁学名 :Nereis suinea
  • 别称 :海蛆、海蜈蚣
  • 界 :动物界
  • 门 :环节动物门
  • 纲 :多毛纲
  • 目 :须虫目
  • 科 :沙蚕科
  • 属 :沙蚕属
外形特征,生长繁殖,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经济价值,人工养殖,放养前的准备,苗种来源及投放,日常管理,收获,

外形特征

沙蚕体似蠕虫,呈长椭圆柱形而稍扁,两侧对称,后端尖。整体由头部、躯干部和尾部3部分组成。头部发达,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第1刚节前凸出一小叶,称为口前叶,背面有2对简单的圆形眼,前缘有1对细小触手及1对粗大的触角。口前叶后为第1节,腹面有口,称围口节,两侧各有4条细长触须。口内有一可伸缩的吻,吻前端有1对大颚,用以捕食。躯干部具有许多刚节,各节两侧有1对外伸的肉质扁平凸起,称为疣足,足上有刚毛。疣足多为双叶型,具有游泳和爬行功能。刚毛有毒腺,刺到皮肤有红肿疼痛感觉。尾部为体的末节,亦称肛节,节上有1对肛须, *** 位于肛节末端背面。 沙蚕

生长繁殖

沙蚕头有腭。身体有两根短触手眼,各有疣足,用于移动。用鳃呼吸。临近生殖时,多数种类通常在夜间离开海底浅洞穴到近海面处排出性细胞出球形幼体。有些沙蚕在洞内生殖。雌体排卵后即死去,并被雄体所食。有的沙蚕体圆形、后端尖,具许多体节。沙蚕可分为头身体和尾。沙蚕头发达,沙蚕和围口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沙蚕口前伸于口前方的圆三角形或圆锥形肉质叶突对简单的圆形眼,前伸的头触手和其前端腹侧两个大的分节的触角。沙蚕口腔为一大的环状,沙蚕腹面具横长的口,沙蚕侧肌肉质的吻可由口伸出,沙蚕吻前端具吻表面沙蚕具颚齿;沙蚕许多结构相似,沙蚕每亦见于深海,在岩岸石块下、石缝中、海藻丛间,软底质中均为占优势的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的沙蚕等少数种在生殖前无多大形态变化外,沙蚕多数种在生殖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称沙蚕体,有的沙蚕有出现于体中后,沙蚕有许多相似的疣足。沙蚕疣足多为内足。沙蚕通常在夜间离开海底浅洞到近海面活动。沙蚕卵孵出球形幼体。使虫体呈现两个不同的体区;沙蚕头腹面有口,有触须,触角和触手。沙蚕吻分前后,沙蚕口无小齿,有的沙蚕等有发生在虫体,使沙蚕虫体呈现。沙蚕体的主要变化,沙蚕口前触手和触角缩短,沙蚕眼变大,沙蚕疣足在无性节仅背、腹须膨大,沙蚕有腹须,沙蚕有腹须,沙蚕变为宽扁状或扇形,刚亦逐步所替代。沙蚕雄的须具齿状化。沙蚕内部变化包括肌肉的分解和重组、沙蚕消化道的融体充满,结果使沙蚕虫体变化。 沙蚕多为雌雄异体,无明显的生殖器官,只在生殖前期形成生殖腺,出现体色或形态变化,称异沙蚕体。其发育比较复杂,受精卵须经过螺旋卵裂、担轮幼虫、后担轮幼虫、疣足幼虫、刚节幼体等发育形成成体。

生活习性

沙蚕在潮间带极为习见,亦见于深海,在岩岸石块下、石缝中、海藻丛间,以及珊瑚礁或软底质中均为占优势的无脊椎动物。主要食其他蠕虫及海产小动物。除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的日本刺沙蚕等少数种在生殖前无多大形态变化外,沙蚕科的多数种在生殖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称异沙蚕体,有的有性节出现于体中后部,使虫体呈现两个不同的体区;有的如大眼沙蚕、中沙沙蚕等有性节仅发生在体中部,使虫体呈现前部无性节、中部有性节、后部无性节三个明显的体区。异沙蚕体的主要变化是:口前叶触手和触角缩短,眼变大并具晶体,疣足在无性节仅背、腹须膨大,而在有性节除背、腹须基部膨大外,并出现附加的叶片状突起,刚毛叶变为宽扁叶片状或扇形,刚毛亦逐步为游泳桨状刚毛所替代。雄性的背须具齿状乳突、肛节长出特化的感觉乳突。内部变化包括肌肉的分解和重组、消化道的自融、体腔充满生殖产物,结果使虫体变化(雄性乳白色、雌性蓝绿色),这都有利于沙蚕由底栖转入生殖浮游。由于环境(温度、月光等)的影响,性成熟的雌、雄沙蚕个体先后离开栖息地,起浮于海面排精放卵。多个雄性个体围绕雌性个体旋转运动,这种生殖现象称为婚舞。婚舞后,雌雄个体大多下沉于海底死去。现中国发现具异沙蚕体的沙蚕有35种。

地理分布

北美最常见的种为 N. limnicola ,分布太平洋及大西洋沿岸。 N. virens 可长达80cm,分布于北太平洋两侧。中国福建、浙江、广东沿海有养殖。 沙蚕

经济价值

沙蚕和卤虫是构成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鱼、虾、蟹类的上好食物,所以颇为水产养殖界重视。沙蚕具有药用食疗价值,目前已被人们当作美食和营养保健品利用。因此需求量增大,除人工养殖供给饵料和食用外,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相对加剧,为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该类资源,部分地区已制定相关渔业法规加强保护和管理。

人工养殖

放养前的准备

1.池塘选择及清整 沙蚕养殖场地以砂质、泥质、泥砂质均可, 要求池底平坦, 进水方便并能排干池水, 池深2 ~2 .5 m , 可利用废旧的池塘或养虾池。池塘清整对沙蚕养殖特别重要。首先, 要将塘中杂草清除,以防在采捕时麻烦, 造成高断残率;其次, 翻耕池底, 曝晒;再次, 必须对敌害进行清除, 传统的漂白粉、生石灰及新近采用的溴、氯、碘等均可使用。但在实践中, 以生石灰最为安全, 且有改善土质的功效, 用药量一般50 ~ 75 kg/667 m2 , 也可适当加大。在施药时一定不能放松沿边地带, 必要时还需采用药物灌穴手段, 以达到除害务尽之目的。 2.施肥 投放沙蚕苗种前10 d , 每667 m2 施去渣的有机肥液200 kg 以培肥水质。

苗种来源及投放

一是利用对虾育苗室进行沙蚕的人工育苗;二是纳潮移入自然苗;三是亲体移植;四是池内亲体自然繁殖。放苗季节为4 -5 月和8 -10 月, 放养密度300 ~ 400 条/m2 。

日常管理

1.疏散密集区 经常观察沙蚕数量的变动, 将过于密集区疏散到非密集区。 2.加强施肥投饵 目前尚无专门的沙蚕养殖配方和合成饵料,只有根据其个体大小和食性要求自行选择。主要投喂鱼粉、豆粉等粉末饵料及搅碎打浆的小杂鱼或粉碎的豆粕。投喂时一定要注意勤投细喂, 投喂过量可使池底败坏, 导致沙蚕窒息而死。观察生长情况, 生长不快时加强施肥投饵。前期主要采取施肥为主, 逐步增投鱼粉、豆粉等粉末饵料;中后期可将小杂鱼搅碎打浆或将豆粕粉碎兑水泼洒, 每天投喂1 ~ 2 次。投喂时一定要注意勤投细喂, 投饵量视水色控制。 3.换水 池中蓄水不宜太深, 一般30 ~ 50 cm , 不需要经常排灌, 一般半月一次。进水时, 一定要加滤网, 以防敌害生物进入池内, 形成潜在危害。但要注意水的盐度变化不要太大。

收获

9 月至翌年2 月即可根据市场需求分批上市。采捕时宜先行放水, 分段进行, 其采收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和机械, 一般用钉耙将池底挖翻25~ 30 cm 。

    方格星虫(沙蚕)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

    (1)池塘要求养殖池塘面积一般以3~5亩为宜,呈长方形或方形,水深80~120厘米,底质以泥沙质为好,含沙量70%以上,且要求松、粗。塘堤坚固耐用,池塘保水性好,能自然排干池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附近无工业和生活污水流入。

    (2)放养前的准备

    ①池塘的清理及消毒。收虫后封闸干塘,修整塘堤,清除塘底,池塘内四周挖环沟,沟宽50厘米,池塘划块,每块宽200~250厘米,块与块之间留50厘米宽的沟,供排水与操作之用。养殖块面经过翻土、耙土后用木板将块面压平抹光,由块面两边向中央压成“马路形”,不使块面积水。对平整后的池塘要在放养前10天进行药物清涂,可选用漂白粉制成乳液全池泼洒,每亩用量为8~10千克。

    ②肥水药效期过后,蓄水培养基础饵料。进水口用孔径8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进水40~50厘米深。肥水可选用发酵的农家肥,用量为每亩200千克,铺在养殖块面上,或每亩施氮肥3千克、磷肥1千克。有条件的养殖者可以混合使用有机肥和微生物制剂,效果更佳。

    (3)苗种放养方格星虫投苗放养时间主要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放养的苗种要求个体完整无伤,颜色为深褐色。放养宜选择晴天进行,池塘海水盐度在25‰左右,养殖水体与育苗盐度差不宜超过5‰。苗种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条为宜,放养前计算好池塘所需苗种数量,然后将苗种均匀撒放于养殖块面上,让其自然钻入泥沙中。

    (4)养成管理方格星虫苗种放养后即进入养成管理。经常检查养殖块面,定期疏通水沟。放养2~3天后,下塘检查苗种放养的成活率,发现成活率低,应立即补苗。以后每个星期都要下塘检查,水沟和堤坝要经常护理。进入夏季,及时疏通沟道,把块面平整成“马路形”,不使块面积水,使块面结实起来,形成稳定的生活环境,便于方格星虫的生长。在台风及大暴雨时,常会引起养殖塘内海水密度突降,故雨后应及时排干塘水,涨潮时纳入新鲜海水,防止海水密度过低,引起方格星虫的死亡。养成期间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情况,注意调节水位。春秋季天气暖和应蓄浅水,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应加深水位。一般每星期换水1次,每月干塘2~3天,利用干塘之机,下塘清除鱼、虾、蟹及浒苔等敌害生物。方格星虫以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养殖期间根据池塘情况,可适当进行施肥繁殖藻类或投喂一些人工饵料,作为补充饵料。

    (5)收虫上市北海产方格星虫个体长约10厘米。经过6~8个月的人工养殖可长至每千克80~100条的商品规格,可适时起捕上市。干塘后采用挖掘方法起捕。方格星虫在泥沙中穴居深度约为25~40厘米,于干塘时携带锨或锹,找到穴口,迅速挖掘,注意不要挖断虫体,残体不易蓄养。采到的方格星虫要防止日晒、雨淋,以免影响成活率。收获后装筐待售。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土种志》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的 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视频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的 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视频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本文标题: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的 广东沙蚕如何养殖和管理视频

    本文链接:http://www.chaxuanwen.com/article/113501.html

    上一篇:广东税务如何购买合作医疗保险 广东税务如何购买合作医疗保险缴费

    下一篇:更多致富项目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致富项目相关文章
    更多致富项目文章
    喜欢致富项目就经常来哦!
    农业资讯栏目分类